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

醞釀智慧:對腦腐說不 - 李貴生

2025年1月11日 - 信報

思考(thinking)是人類最珍貴的財富,也是人類在數碼時代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唯有通過思考,才能將資料醞釀成智慧,抵禦腦腐(brain rot)的侵蝕。

智慧(wisdom)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有時與智力(intelligence)混同,有時則指更深層次的洞察力和決策力。資訊科學中的DIKW金字塔提供了一個框架,有助我們理解智慧的涵義。DIKW分別代表Data(資料)、Information(資訊)、Knowledge(知識)和Wisdom(智慧)。以下以紅酒為例,簡述這四者之間的關係。

DIKW金字塔最底層的是資料,指未經處理的原始材料或觀察結果,缺乏特別意義。例如,葡萄園中葡萄樹的數量、每株葡萄的產量、葡萄的顏色與大小等。這些材料雖然客觀清晰,卻是分散而零碎。

資料之上是資訊,指經過處理、分類或組織的資料。例如,將葡萄按照種類分為紅葡萄和白葡萄,或根據品質分為優質和次等。經過處理後,資料會變得更有條理,並能應用於特定目的。

唾手可得

更高一層的是知識,指結合背景脈絡對資訊進行解讀、分析和應用。例如,根據葡萄的資訊判別哪些葡萄適合釀造紅酒,以及如何釀造才能充分發揮特定年份和氣候條件下葡萄的優點。這些操作均須要對紅酒釀造的資訊和技術有足夠的掌握。

金字塔的頂端是智慧,指知識應用的決策能力,能夠闡明「為何」,以及「何時」及「如何」運用知識,甚至選擇棄而不用。例如,根據市場需求,決定釀造紅酒的數量和品質,或基於策略考量選擇暫停釀製。智慧的核心在於綜合考量不同因素,靈活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在這四個層級中,思考都扮演着關鍵角色,尤其是在智慧的展現上。中學課文《楊修之死》中,楊修能從整個新造花園的大量資料中,聚焦在門上的「活」字,得出「門」與「活」兩條資訊。此外,他還能結合情境,推斷出「闊」字,並把這種知識應用於現實,把門改闊。可惜他缺乏更高層次的智慧,不知道何時展現所知,何時應該收斂,最終招致曹操殺害。這是大家熟知的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資訊以至知識看似唾手可得,令得不少人誤以為在網絡搜尋引擎中輸入幾個字,便能掌握古今中外的智慧,對「腦腐」的問題毫無警覺。

「腦腐」(brain rot)乃牛津詞典2024年度詞彙,指過度接收劣質資訊而導致精神或智力上的衰退。官方網站提到,該詞最初針對Z世代和Alpha世代沉迷短影片等網絡內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過此現象並非年輕人所獨有,許多成年人乃至專業人士亦不能幸免。

低階資料

多年前參加一個論壇,一位社會賢達表示:「《老子》博大精深,那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發人深省」。筆者登時嚇了一跳,以為繼馬王堆、郭店等發現後,又有《老子》出土問世,後來發現他的致辭主要是拼湊網絡材料的官式發言,也便不以為意。

事後查證,才發現問題遠比想像中嚴重。網絡上關於「授人以魚」一語的出處充斥着各種失實資訊,不是子虛烏有地說它出自《老子》,就是把它比附為《淮南子》的「臨淵羨魚」。此類錯誤不僅見於網絡百科、問答平台,許多報刊雜誌以至專業人士(如醫科出身的大學副校長)的言論中也屢見不鮮。

現代都市人淹沒在網絡資訊洪流中,缺乏時間辨別真偽,難以區分知識深淺,更遑論沉澱為智慧。久而久之,讀到稍為深奧的文章時,便會抱怨作者故作高深或賣弄學問,不是棄之不讀,便是扔給AI生成摘要。

殊不知人有腦腐,大型語言模型(LLM)也有幻覺(hallucination),不時給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即使連上網絡也無法避免。據說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常用Perplexity AI,筆者以此平台查詢「授人以魚」的出處,結果答案不是《老子》、《淮南子》,就是《論語》。網絡充斥大量低階的訓練資料,大家又能期待AI給出什麼答案?

哲學(philosophy)原意是「愛智慧」(philos sophia)。上篇提及的各種思想實驗,都是為了鍛煉思考,醞釀真正的智慧。要對腦腐說不,便須多做腦力運動,例如重溫本文及筆者之前的文章,認真查證,審視當中內容的真偽和深度。

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文學及文化學系教授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