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星期二

加密貨幣是否龐氏騙局? - 涂國彬

2024年12月3日 - 信報

加密貨幣興起,外界反應迥異。支持者像死忠粉絲,如數家珍,深信不疑;反對者認為是大騙局,別上當。本來是灰色地帶,看法卻非黑即白。當然,從來有人易接受新事物,有人要等證據。然則,有否中間落墨處?

第一原理基本概念入手。加密貨幣若是眾多商品之一,倒易處理,有人只信房地產,有人儲蓄貴金屬,有人收藏藝術品,有人看好農產品,有人押注原材料。加密貨幣是商品,絕對可以,管它什麼演算法搞出來。

惟有別於其他商品,包裝突出者是貨幣,有爭議,尤其不少人意識上官方法定貨幣不包括加密貨幣。追本溯源,何謂貨幣?中學經濟課本定義,社會上普遍接受作為交易媒介者,就是貨幣,又可附加量度單位和儲值工具兩大功能云云,但非必要。

以此觀之,官方與否實非必需條件。經濟學家如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等,不認同央行壟斷貨幣發行。話說回來,何以貨幣每多官方法定?想想看,美國貿赤,進口多於出口,即美國向各地買實實在在的貨,支付的是美元,貨幣供應增長愈快,貶值愈快。未計美元舉債後還美元,如斯貶值,何其有價!當然,美國是美國,不是人人都用得上這一招。

降交易費用  成網絡效應

請循其本。貨幣之所以為貨幣,皆因節省交易費用上,競爭者難以匹敵。關鍵非在官方與否,而是共同接受與否。當然,若官方認可推動,產權界定困難程度,以至當中訊息成本,自然低於替代品。

顯然,一旦某貨幣被廣泛接受共同使用,有如科技上的網絡效應。一兩個人用的傳真機,價值極低,但若人人使用則是另一回事。傳真機如是,其他網絡亦如是。古時的度量衡、近代的鐵路運輸或電訊系統、現代的互聯網甚至人工智能(AI),某套標準的接受程度超過某個水平的臨界點,自然愈來愈有競爭優勢,贏家全取,大家繼續使用,除非有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的新標準出現。這一點往往與運氣有關。

比方說,QWERTY打字機其實不好用,只是當年技術所限,刻意避免用家打字太快而已!所有這些例子都有經濟學,千禧年前有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一書深入淺出,值得一看。

以此觀之,究竟加密貨幣是貨幣嗎?不禁想起投資界悲壯往事。多年前某仁兄以比特幣買薄餅,拍照留念,以現價計,那一刻是天價般珍貴。說實話,多少人以此購物?多數人顯然不在其中,着眼的並非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甚至不是單位計價功能,而是儲值功能。

新錢撐舊錢  利息最關鍵

加密貨幣推廣標準台詞是,財策不負責任,幣策變相包底,基於不信任,便有加密貨幣應運而生,其創辦人何許人也,是神秘日本人?背後有龐大力量?不得而知。陰謀論難驗證核實,就此打住。

有說加密貨幣實為龐氏騙局,日前與股壇老行尊素宴,前輩一針見血。典型新錢支付舊錢,但起碼過程中不用付息(或各種包裝下的定期投資回報),降低中途支付不了而停運的可能性!

是的龐氏騙局,強如馬多夫(Bernard Madoff),最大困難在張羅到期的保證回報。回顧馬多夫事跡,明顯好幾位大戶心知肚明何等玩法,亦明知馬多夫不敢聲張,便搭其順風車拿高回報!

相比之下,加密貨幣擺明車馬,下手買家為準。現金流折現模式,中間過程全無現金流,賣出一刻才作實。跟一般商品無大分別。

加密貨幣是否龐氏騙局?是,也不是!看你怎定義。定得窄,起碼沒常見定期利息投資回報;定得闊,肯定新客支付舊客。但這點與原材料或藝術品都一樣,不太誇張。

推到盡頭,美國政府零息債,甚或金融海嘯後大部分時間,利率極低似有若無,與此又有何區別?有!發美債是美國政府就是了!四十多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列根說讓美國再強大起來,特朗普再說,只是除極少數年份外,雙赤一直惡化,債台高築,見諸美長債息升勢。

減風險增回報  比例不一而足

隨着加密貨幣有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以往不可能接觸的,不論法規或實務上,如今都可以。工具愈來愈多,以往對沖基金經理說試試看,可能僅組合一兩巴仙,如今卻常聽到坊間論述,市民可以把5%投放於此之類。此一時,彼一時,以往買賣不容易,自然不同,無可厚非。一再想起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 1987)Gordon Gekko的名句:The illusion has become real, and the more real it becomes, the more desperate they want it. Capitalism at its finest!(幻象成真,愈變愈真,更想得到。資本主義之極致!)

具體多少百分點其實武斷含混,非5%或10%不可?5.3%如何?9.7%如何?根本因人而異,最終看風險承受能力、預期回報、整體組合策略、相關基金成立章程等,不一而足,不應過度簡化。

從長遠投資規劃看,中途沒現金流者,雖說變現力比前強多了,但始終是所謂另類投資,跟傳統股債等不可相提並論。未必是壞事,甚至有好處。

為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略增另類投資比例,若它與主流資產類別負回報相關,既助降整體風險,同時提升預期回報,只是一切要給予時間。惟魔鬼在細節。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比例倒沒一定,但一定不能沒比例。最適當比例是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加密貨幣有沒有價值,竟然與人生一樣,你讓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這活脫就是價值的虛無主義!還是Gordon Gekko說得好:Money itself isn't lost or made, it's simply transferred from one perception to another.(錢既沒少了,也沒多了,只是由一個觀點轉移至另一觀點而已!)

作者為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證監會持牌人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