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 - 信報
還記得讀書時聽老師們慨嘆,人文學科在當今社會一直被邊緣化,我們自身深厚的文化傳統,在工具理性主導的世界已不再被重視;在院校內只有醫科和工程最搶手,人文學科不免要坐冷板凳,被人看不起,或諷之為曲高和寡,成積優秀的學生難被吸引入讀。
不想,事過數十寒暑,現在身為人師,「今朝都到眼前來」,世事有愈演愈烈之勢,學醫科工程都被學生嫌太辛苦時間成本太高,大學課程直接標榜「就業力」(employability),人文學科漸漸也要披上「科技」、「企業」等外衣,不免要與人工智能、商業倫理拉上各式各樣的關係,又或是強調「做邊行都要語文好、都要批判思考」, 大家都希望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謀求生存空間。
本文並非唱高調,要對這種趨勢口誅筆伐。反倒想指出,殊不知人文學科在未進入現代象牙塔以前,從來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離地理論。本文就以哲學為例,哲學本來就是一種「諮詢」活動,就是為活在世上遭遇各種困擾的人們提供思考和心靈上的幫助。哲學諮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有着漫長的傳統和豐富的資源,雖然作為現代學術甚至專業認證卻只有短短的歷史。
安頓靈魂
哲學在西方的古義乃「對智慧的愛(love of wisdom)」,自古希臘開始,所追尋的就不僅僅是客觀外在的知識,更是某種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或價值態度。「愛」「智慧」為的是要「解惑」(以理論和實踐解決人生當下各種實際的疑惑和痛苦)。「惑」源自人的自覺,不能自解則成為人生各種「困」擾。哲學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以自覺的智慧解決「困惑」。
從哲學的觀點看,非理性的表現,價值觀上的執着與偏頗、氣質的昏蔽和不成熟,生活的各種煩惱、不理想或不道德等,都不必以「病」視之,反可透過自身的精神力量給予照察、調適、以至超越和克服。
事實上,哲學之原初本義,就是一種釐清、探索以至解決人生基本問題的對話思辯過程。哲學就是輔導。這在蘇格拉底和年輕人之間、孔子和弟子之間的相處,彰彰明甚。兩千年前的伊壁鳩魯(Epicurus)便指出哲學的特點在於「靈魂的安頓」(therapy of the soul),斯多亞學派(The Stoics)進一步表明哲學為的是學習一種生活得更好的藝術(learning the art of living well)。通過哲學的學習、反省與溝通對話,泰半日常生活常見的困惑將可得到釐清,甚至尋求到解決的方案。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轉變,諸如意外、親人辭世與工作崗位調遷等,我們該如何面對?作舉足輕重的決定前,該如何衡量各種意義和價值、調適自己、作出明智的抉擇?又該怎樣妥善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困擾己身的情緒、想法和行為?
人生意義
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人生意義能夠追尋、能夠以更有效更積極的方式實現,達致美滿嗎?法國著名哲學史家亞鐸(Pierre Hadot)孜孜恢復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古義:「哲學是生活的實踐」(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強調哲學應融入生活,重新成為指導人生的「智慧」。透過哲學的「精神訓練(spiritual exercise)」(相當於中國哲學中的「工夫論」),使人能「自我轉化」,提昇精神境界。
哲學諮詢讓有基本理性和運作能力的人嘗試學習以更真誠(authentic)和更自主(autonomous)的方式去理解和解決其人生問題和各種困境。
生理機體上的問題可以用科學方法全盤透視和處理,但「心靈」的問題卻無法以科學方法檢驗,而要以對話思辨的過程去理解和探索。必須強調,哲學家無意抹殺一些精神問題的確主要是生理機體上的(或起碼已演變為主要是生理機體上的問題),藥物治療在這些情況中有效和有必要,亦已在實證上無可爭議,不容哲學家置喙。
哲學家想強調的,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困惑還是不能簡簡單單就化約做生理機體上的客觀現象,而更多其實是有其心靈(哲學)面向上的困擾掙扎,需要以心靈的方式、哲學思辨的方式、人生實踐的方式處理。透過與受過訓練的哲學諮詢師共同探索問題,受助者可提昇其思考和理解能力、自覺能力,甚至可提高自信和幸福感,能自行決定人生方向,建立更清醒更健康的價值觀,以至於對宇宙人生能得到一種基本的理解。關鍵在於哲學諮詢以受助者為中心和開放的性格,而不操控或勉強別人認同任何一種「真理」。
所以,與其說哲學家要質疑精神科醫學和心理治療的工作,倒不如說哲學家不以精神科醫學和心理治療為解決所有問題的唯一角度和方法。其實,我們更應該視哲學諮詢、精神科醫學和心理治療為互補的領域,各自對人生某一些面向的問題進行獨到而適切的處理。
(本文只是對於哲學作為人文學科,它的一種源遠流長的實際功能作簡單的介紹。有興趣者可自行搜求有關「哲學諮詢」或「哲學輔導」的資料。)
聖方濟各大學,葉應桃李如意人文及語言學院署理副院長暨助理教授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