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 信報
今年初網上曾有人謔稱香港為「金融廢墟」,但下半年開始香港發力追上,在「阿爺」力撐之下,IPO全球排名躍升至第四位(今年截至11月底),迄今集資101億美元。原來比香港廢得多的是另一過氣金融中心倫敦,新股集資額暫時只得10億美元,首相施紀賢自然「發茅」,要想辦法挽救這個廢墟,因為作為金融中心,可以提供很多高薪專業崗位。
英市場躺平 估值低迷致命
倫敦與香港面對的困局十分相似,股市估值低迷,這對吸引新股十分致命,計劃上市的公司人望高處,自然想找估值較高的市場集資,奈何英國多年來面對種種政經困擾,投資者躺平,基金取態保守,市場死氣沉沉。有前景的英國本土企業,特別是科技行業,都改去紐約上市,那邊估值高,牛氣沖天,日日創新高,美國今年未「埋單」,新股集資額已達409億美元。
在中美地緣政治因素下,外資對香港的信心受到影響,英國則有脫歐因素拖累政經前景。英國人選擇先破後立,2016年毅然公投脫歐,奈何「破」之後,「立」仍茫無頭緒。歐洲企業紛紛選擇到本地交易所上市,今年首11個月英國以外的歐洲交易所新股集資有186億美元,遠多於倫敦。
雙城同爆上市公司逃亡潮
過往中東企業也十分喜歡在倫敦上市集資,近年形勢開始轉變,中東國家注重發展本土資本市場,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和阿曼今年的集資額合共達117億美元。
更可悲的是,英國股市估值低迷、成交淡薄,當地上市的公司紛紛被私募基金私有化,轉到其他估值高的股市。例如沙特的油氣開採公司ADES於2017年在倫敦上市,到2020年市值只餘一半,2021年當市值低於4億美元時,沙特主權基金出手私有化,2023年重新在沙特上市,現時市值55億美元,預測市盈率24倍,大概是倫敦上市期間的4倍,成交則是之前的100倍。
新股為數不多,今年收購合併反而比較忙,有45宗,為2010年以來最多。雖然這為投行帶來生意,可是對金融中心而言並非好消息,因為獲收購的都是估值低殘、乏投資者問津的中型股,收購者重組後到其他市場上市,可以勁賺。香港也有類似例子,今年10月在港上市14年的法國化妝品牌歐舒丹大股東落實私有化,告別港股,何嘗不是估值與成交的問題。
英國金融市場也有其本身不足之處,上市規則30年未變,最近才開始放寬,例如允許同股不同權的科技企業申請上市。正如倫敦交易所有300年歷史,上市公司中百年老店多的是,而英國監管因循也是咎由自取。
港交所較有運,背後有國家作為強大後盾,「阿爺」為保香港這塊國際金融中心金漆招牌,加快審批內地各行業的龍頭企業來港掛牌,美的、順豐先後登陸港股市場後,「先A後H」的上市路徑已十分清晰,大型A股來港上市集資將是明年大趨勢,汽車零部件龍頭均勝電子、醫藥龍頭恒瑞醫藥、調味料龍頭海天味業均宣布擬發行H股在港上市。
國策撐A股南下 惟須市旺配合
「阿爺」可以號召各大內地龍頭來港招股,但錢從何來呢?港股表現若長期浮沉,將難以吸引各路資本入市接貨,若市場資金不足,大量新股集資,增加了供應,反而不利整體大市。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經濟政策轉向消費端,明年能起到積極作用,才有望扭轉港股的頹勢,股市好方能為更多公司上市集資,美國及印度是今年兩大新股集資中心,也是由於當地股市壯旺。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