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星期一

大清是否帝國? - 占飛

2024年10月7日 - 信報

中美關係緊張,主要是政治、經濟的衝突,但中美文化碰撞亦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美國認為中國應像新興國家般服膺其建立的國際秩序,接納西方現代性價值。中國則強調有本身的自主性,及異於現代性的價值。

近年來,美國的漢學家提出,傳統中國是一個帝國,清代當然不例外。由十八世紀開始,西方萌生一股帝國主義的「歷史潮流」,歐洲各國紛紛在全球掠奪殖民地,建立海外帝國。

美國的漢學家認為,清朝四方征討內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平定四川、貴州、雲南的蠻族,朝鮮、安南、緬甸等國乃至中亞國家如哈薩克等均屬「外藩」,前來朝貢。

大清怎能不算帝國呢?

中國古代沒有帝國這個名詞。漢代賈誼《新書》曰:「臣聞強國戰智,王者戰義,帝者戰德(以德戰勝之意)……今漢,帝國也,宜以厚德懷四夷,孰敢不承帝意?」網上所載標點有問題,應為「今漢帝國也」,即漢皇帝統治之國,故有「孰敢不承帝意」的講法。賈誼說的「帝者戰德」,隋朝大儒王通(584-617)的《中說》中亦有言:「強國戰兵,霸國戰智,王國戰義,帝國戰德。」此處「帝國」應解作皇帝統治之國。

3個要素

清朝乾隆帝有誡令:「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清朝的藩屬暹羅,進表康熙時自稱:「卑國久荷天朝恩渥、未傾葵藿之心(尊敬之情)。」僅稱大清為天朝。是以翻譯家嚴復在1902年翻譯亞當史密的《國富論》時,並沒有將原著的empire譯為帝國,反而音譯為「英拜爾」,並解釋:「英拜爾近人譯帝國,亦譯一統,或譯天下。亞洲之英拜爾若古印度、波斯,今日本皆是。其歐洲則古希臘、羅馬、西班牙、法蘭西,今俄、英、德、奧,其王皆稱帝者也。」嚴復亦沒有採用羅馬帝國一詞,只稱羅馬。

英文empire,其帝是emperor,源自羅馬帝國的拉丁文imperium,故帝國主義英文是imperialism。之前只有王國kingdom。

英文分得很清楚,英國是United Kingdom,加上海外殖民地才是大英帝國。西班牙、法蘭西、德國、奧匈帝國等均如是。何謂帝國?大英帝國時代的歷史學家James Bryce子爵,曾歸納帝國3個要素,第一:顧名思義,帝國由皇帝統治。他是合法的掌權者。第二:帝國內有許多個被征服的不同種族和文化,効忠皇帝及遵守帝國的法律。第三:帝國有「責任」或「使命」將文明傳播到落後地區,即英國作家吉普齡說的「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

最早稱中國為帝國的是十三世紀來華的馬可勃羅。他見蒙古帝國比羅馬帝國領土更廣袤,國力更強大,堪稱帝國。之後來華的傳教士蕭規曹隨。然而,十九世紀初來華的傳教士編著的《英華字典》,無一稱大清帝國。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英文本有Chinese Empire之語,中文本僅稱「中國」。

1844年的《望廈條約》,英文本稱「大清帝國」,中文本為「大清」,無帝國二字。1858年中法簽訂的《天津條約》、1885年《中法新約》,中文本均為「中國」。

翻歷史舊賬

第一個把清國稱為帝國的官方文獻是1895年中日的《馬關條約》。大政奉還天皇後,日本自稱大日本帝國;由此可知日本已打算在「脫亞入歐」後,步歐洲列強後塵,建立海外帝國。日本將前稱的「清國」改稱大清帝國,可以理解為雙方地位平等。雖然日本給大清的所有官方文件均用此稱謂,光緒帝卻沒有接受,自稱為「大清國大皇帝」。於此可見,大清帝國乃「和製漢語」。

第一個接受大清帝國的稱謂者是李鴻章。他的官銜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特派欽差頭等全權大臣」,他是否理解帝國一詞在西方的含意?他是否清楚帝國與帝國主義的關連?無論如何,《馬關條約》最終使用了大清帝國。清廷往後接受了這個稱謂,宣統帝自稱「大清帝國統率陸海軍大元帥」。

大清國與大清帝國,僅有一字之差,表面看來無關宏旨。何況1911年民國成立,中國早已不是皇帝統治之國。為何美國的漢學家近年偏要翻歷史舊賬,引用多方文獻,力指滿清是帝國,拓展領土乃是帝國主義行為呢?

政策跟西方殖民有別

還古人公道,古代民族能建立帝國,均視為光榮。羅馬帝國之於意大利人,蒙古帝國之於蒙古人,莫不如是。現今,帝國主義是萬惡之源,但在十八至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在西方卻有褒義而無貶義,因國強才可建立帝國,擁有殖民地,國家才可富起來也。

中國歷朝是否西方意義的帝國主義國家?本文不詳論。歷朝以農立國,四方蠻夷都是遊牧民族。古有明訓,得其地無所用,得其民無所使。歷朝皇帝最重視如何維持中原的統治,制止蠻夷的侵擾及國內少數種族的動亂。可是,中國疆界連綿萬里,就算築了長城,鞏固邊防,也無法完全、徹底地維持和平。

國力強盛而遇上皇帝英明能幹時,他愈是有為,愈有野心建功立業留名後世。乾隆十全武功後,曾自詡為「千古第一全人」,反映了歷朝皇帝的心態。彼等均圖「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漢武帝多番征伐匈奴,幾乎將匈奴滅族,數次討伐南越,「縱火燒城」,攻打西羌,平定西南夷,征西域,滅朝鮮。

唐太宗平定突厥,開黨項之地為十六州,四十七縣,伐吐谷渾,征討高句麗,遠征焉耆、龜茲,贏得天可汗之美譽。他不單是中國之主,更是四方遊牧民族的領袖。現今,國人不仍然以漢、唐盛世為榮嗎?不以兩宋積弱為憾嗎?明代比兩宋好一點,亦已「嘉峪關外即非吾土」了,唯大清拓展疆土「光於唐漢,遠過殷周」(乾隆語)。

有歷史學家指出,西方帝國,無論古代的波斯、羅馬、蒙古;近代的莫臥兒、奧斯曼、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奧匈乃至沒有皇帝的蘇聯等等土崩瓦解後,前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大清滅亡後,民國依然保持固有疆土,可見大清的民族政策,跟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有很大差別。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