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優質睡眠秘訣 - 占飛

2024年9月14日 - 信報

休息在你每日生活中,安排在第幾位?是否繁重的工作、家務完成後,才「甘願」上床休息?台灣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和臨床心理治療師蔡佳璇著作《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下稱《好好休息》),指出要活得身心健康,應主動完全休息;而完全休息包含3種不同的形式:微休息、休息、睡眠。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基本生活規律,晚上睡眠猶如休息的「終點站」,讓大腦及身體獲得完整全面的歇息,回到精神飽滿狀態;如達致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更有助大腦的「洗腦」工作,清除造成失智症的「毒素」!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描述查拉圖斯特拉聆聽一位智者談及睡眠與道德的內容:「睡眠絕不是一種容易的藝術,必須有整個晝間的清醒,才有夜間的睡眠。」說明影響睡眠的兩大因素:睡眠債務與生理時鐘。

人們只要一直保持醒着,便會開始累積「睡眠債」,累積的時間久了,人自然需要睡眠,猶如一個恒定的債務累積、償還的循環機制。當然這個機制可以被調節,好想日間的小睡時間過長,晚上便難以入睡;只是白天沒小睡片刻,經過整天辛勞工作之後,最終仍然面對失眠問題,可能就是大腦持續運轉,處於活躍狀態,所以要學習如何讓大腦、身體放鬆,一動之後有一靜,才可以好好睡一覺。

香港網上資訊平台生活易(ESDlife)今年3月進行睡眠質素調查,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唔夠瞓」,而影響睡眠質素原因,依次為壓力大、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少做運動等,更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覺得交通工具,較家中的睡床更好入睡。

認識「完全休息」

中華正向心理學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蔡宇哲,同時是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專注於睡眠研究,與臨床心理治療師太太蔡佳璇於2015年創立「哇賽心理學」,與大眾分享睡眠與心理學的奧妙之處。他們在《好好休息》中指出,睡眠不足與作息不穩定有重大關係。所以大眾必須先學會如何有效休息,好好照顧自己,更要了解能擺脫身心過勞的「完全休息」。

完全休息的形式包括:微休息、休息、睡眠。如果把一整天的時間,比喻為約42公里的馬拉松,晚上睡眠屬「終點站」,抵達終點之前,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站、補給站;微休息便起到水站的作用,工作一兩小時後,主動地歇息一會兒,飲水、聊天等,有助提升在工作時的愉悅感,亦有效促進效率。

休息等同跑過半程的補給站,可能是午休吃飯、放工後散步或小睡一會兒,大約20至30分鐘。最後是每一日最重要的睡眠,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建議的睡眠時間,在各個年齡層都有不同,學童時大約9至11小時;青少年大約8至10小時;18歲後大約7至9小時。去年國際期刊《癌症》刊出關於睡眠習慣、時間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對1.4萬人進行研究分析,一天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的人,罹患癌的風險增加69%。

有些人很早已上床睡覺,但總覺得睡不夠,好像愈休息愈疲累,這情況應該是上床後仍然機不離手,繼續玩手機、看劇、看電影、聽歌,實際上並未真正讓大腦放緩運行,不能算真正休息。

其實,微休息、休息和睡眠的目的全是補充我們耗損的心力和腦力,也可以調節壓力及情緒。睡眠可讓大腦像電腦般「關機」,把白天遭遇的人、事、物,經過重新編碼存入腦中;當睡眠呈現慢波活動的時候,血液流量開始降低,大腦會進行「腦部代謝物清除程序」(metabolite clearance of brain),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會把腦內廢棄物沖刷帶走,這個「洗腦」過程幫助修復過勞的大腦。

運動改善失眠

慢波睡眠即深層睡眠,一般認為代表睡眠品質,最有效增加深層睡眠的方法是做運動,有規律地做運動的人,慢波睡眠時間較穩定,強度相對較高。提升睡眠質量,還可以減少失智症、減緩認知功能衰退。怎樣運動才算有「規律」?就是每天最少30分鐘、每星期最少3次、每分鐘心跳數(BPM)達到130。

2022年美國心臟科醫學會研究顯示,重量訓練、瑜伽類型的放鬆運動,可延長睡眠時間,改善失眠;不過,要避免睡前一兩小時內做劇烈運動,如果晚上11時睡覺,最好8時前結束運動,皆因肌肉緊繃一樣會無法入睡。

學會還建議一早起床到戶外,讓光線跟運動幫助人體生理時鐘運作,上午運動的效率較高,可減低夜晚中斷睡眠情況。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