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星期二

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孜然

2024年8月13日 - 信報

美國心理學家於五十年代末期,曾進行不少社會實驗研究「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心理建構。其中一個實驗,隨機邀請三十名青年聚集於課室,平均分為左右兩組;實驗開始時,每人派發一張印有三個英文單詞的紙張,主持人請參加者先後把頭兩個單詞的字母,重組成另一個單詞,並請完成的參加者舉手示意;此時,課室右邊組別很快便全員舉手,左面組別卻沒一個人成功;組員面露疑惑與不解之情,直至重組第三個單詞,全員都舉手示意重組成功,左面組別的參加者才重現笑容。

實驗最後,主持人揭盅,原來派發給兩個組別的單詞只有第三個相同,課室左邊組別手上的頭兩個單詞根本不能重組成另一個字,右邊則是望一眼就知答案的簡易程度,所以隨機抽樣的兩組參加者之間,並不存在重大的智商高低差異;但問到參加者的事後感受時,被蒙在鼓裏以為自己找不到答案的參加者,明顯經驗更多負面情緒,例如疑惑、沮喪甚至自覺愚笨,在主持人講解下,參加者才明白,原來自己在短短五分鐘內,因環境與氛圍被誘發「習得無助」:一種跟個人能力與智商沒甚關係的消極情緒。

「習得無助」是種累積而成的心態,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壓處境,重複經驗失控狀況,「無得變」、「改唔到」、「被困住/綑綁」、「無能為力」等範式信念會於潛意識累積,因應信念的行動亦變得消極被動,即使處境並非想像般困難,從旁人身上及內在都有資源突破困局,由於「習得無助」的心態缺乏彈性,當事人只會一再強調/放大不可為的部分,無論別人如何勸說或點出盲點,他們都頑固地逗留在生命低谷,不去抓緊別人伸到眼前的援手。

不少研究指,「習得無助」跟童年經歷關係密切,照顧者過分冷漠,對孩子需要不作回應,或照顧者過度操控,孩子沒空間展現需要等,當經驗不斷重複,孩子學習/累積無能為力感覺,伴隨他們成長直到成年期,影響學業與工作。研究亦指,「習得無助」除讓人自我形象低落,缺乏自信、毅力和動機感,跟焦慮症及抑鬱症亦息息相關。可幸是凡事有兩面,無助感既可學習得來,能力感同樣可透過嶄新經驗累積,洗刷更新舊有範式信念,讓生命變得有動力。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