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 信報
當年麻省理工推出網上課程(MIT OpenCourseWare)時,不少評論員擔心很多教師、教授的飯碗將會不保。不是嗎?超過1800個課程在線上,大多數提供課後問題、考試(通常附有解答)及演講筆記,部分甚至提供「互動式」的示範程式、MIT教授寫的教科書、串流影音格式的演講影片等。作為一個上進的學生,你會選擇MIT教授「真人」網上傳授他們的獨門絕技?還是一個「野雞大學」的木獨教授一字一句照稿讀出MIT教授撰寫的教科書?
理論上,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選擇,不過,事實上「野雞大學」的教授們大多仍能保住他們的飯碗。
你可以說我事後孔明,但我對MIT這類網上課程會大量取代教師教授的理論一直十分懷疑。是的,今日互聯網和數碼科技大行其道,產品如果能夠數碼化,其傳播的邊際成本是(近乎)零。無論是Taylor Swift的音樂、Google的搜尋引擎還是Uber的共乘服務,這類產品都能夠數碼化及以接近零的邊際成本,將它們的生產和接觸得到的市場scale up。當這些產品比它們的替代品略勝一籌,互聯網世界的「巨星效應」便能夠協助它們雄霸市場。
同樣道理,MIT的(免費)網上課程只需要名教授投入撰寫教科書、錄製教學影片,以及準備一些課後練習等固定成本後,學生們(即使是偏遠地區的)接觸這些課程的成本是近乎零,理論上這些課程大行其道,並搶走教師教授的飯碗,是順理成章的。
那麼,為何MIT這類網上課程尚未完全普及?一個原因是課程的內容scale up是一回事,師生的互動要scale up卻是另一回事。可以在網上看MIT教授「真人」網上傳授「機會成本」、「需求定律」、「博弈論」當然好,但是如果你對成本的概念有問題,或不明白為何需求曲線必定要由左至右向下,或對博弈論在商業上的應用感興趣,這些MIT「真人」教授會回答到你嗎?
不少研究已指出,相對於老師的單向講解,師生的雙向互動對學生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累積往往更有幫助。互聯網和數碼技術可以scale up明星教授的單向講解,但要scale up這些教授與學生的互動並不容易,這除了可以解釋MIT網上課程暫時未能取代其他教授之外,亦能解釋美國小班教學的博雅教育(以及在這些大學任教的教授們)有價有市。
AI助真人師生互動scale up
要scale up師生互動是否不可能?那又未必。最近讀到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創辦人薩爾可汗(Sal Khan)的新書Brave New Words: How AI Will Revolutionize Education (and Why That's a Good Thing)(《美麗新世界:人工智能將如何徹底改變教育(以及為什麼這是一件好事)》),書中提到ChatGPT等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在這些網上課程,為每名學生提供一個專人的助教,既可回答每名學生不同的問題,亦能因應學生的進度加快或減慢課堂的進程。
當然,正如現在的ChatGPT技術,現時人工智能的教學助理並不完美。不過,對於網上課程將搶走教師教授飯碗的說法,我沒有之前那麼懷疑了。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