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

前途危與機:1983 vs 2024 - 高天佑

2024年8月27日 - 信報

本欄上周寫過〈痛苦指數:2003 vs 2024〉一文,在坊間引起不少迴響,尤其一些親歷當年一劫的朋友們紛紛回應。其中,不止一位前輩指出,對於眼前的經濟下行周期,最擔心它不只是一個「周期」,卻還涉及結構性挑戰。由此角度看,相比起2003年,現今境況可能更近似1983年「前途危機」之際,關乎香港開埠以來的成功根基,如何應付新時代及環球形勢的變化,化危為機。

正如上周文章指出,若與1997年至2003年那一波經濟下行周期相比,本港自2019年至今的GDP疲弱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受到「移民潮」影響,本地職場人才流失,打工仔「搵食」不難,目前失業率只約3%,遠不及2003年達8.5%的歷史高位。同時,樓價在上一輪周期累瀉近70%,在今趟周期暫時僅較高位回落約30%;再加上金管局由2009年至2017年連推8輪「逆周期」措施收緊按揭,雖然現有逾3萬宗負資產個案,跟當年高峰期10.6萬宗比較,未可同日而語。

上周文章見報後,前輩朋友們普遍同意,若果「講慘」,今日的香港比2003年仍有一段距離。但值得注意,儘管目前失業率偏低,卻存在惡化趨勢,隨着經濟持續放緩,近月愈來愈多企業撐不住執笠,裁員消息頻傳,打工仔開始感到「飯碗不穩」。同時,不少朋友認為,現時有一種情況逐漸與當年相似,就是市民及商界對前景的信心日益低迷,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和希望。

周期不足懼 最怕結構性問題

另一邊廂,不止一位親身經歷多個周期的老前輩指出,相比起2003年,香港現今情況可能更像1981年至1983年。當時社會面對「前途危機」,很多市民及投資者擔心香港短期內將被中國收回主權,甚至改行「共產主義」;悲觀情緒拖累恒生指數累瀉多達63%,港元貶值超過50%,更有銀行爆發擠提。最後中英政府在1984年簽署《聯合聲明》,再加上鄧小平等領導人頻派定心丸,讓各界相信香港「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明天會更好」,才帶動本港經濟從谷底反彈,繁榮穩定更勝從前。

其中一位老前輩坦言,對於這一輪經濟下行周期,「我最擔心這不只是『周期』,卻屬於結構性危機。」他解釋,香港原本是小漁村,自1841年開埠後才逐步興旺,建基於地理及制度優勢,扮演東西方經貿樞紐,後來更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時隔180多年,香港今日的地理位置固然沒變,卻有兩件事「正在變」及「或會變」。

「正在變」的是外圍國際形勢,事關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萬一所謂「脫鈎」及「去中國化」愈演愈烈,中西方交流需求下降,香港作為樞紐的角色難免受損,這一點很大程度上並非香港自己能夠控制。「或會變」的是香港的制度優勢,包括上文提到的「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以及資本主義、高度自治、司法獨立等特色,儘管港府近年一再強調這些元素不會變,但更重要是以實際行動取信於人。

正因如此,據老前輩們形容,現今香港處境其實不太像2003年,皆因當年面臨的主要是周期性問題,包括資產泡沫爆破、經濟需求下滑等等,只要捱過「脫水期」、努力開拓新機遇,便能從低位重新起步。相反,目前的香港可能更像1983年,事關那時候面對的是「前途危機」、「身份危機」和「路線危機」,幸好各方在最後憑智慧選擇了正確方向,香港才得以由危轉機,更創輝煌。

危與機並存 轉型再創輝煌

就好似恒隆老闆陳啟宗早前也說,「當前的經濟下行並非周期性而是結構性的,此熊市跟過往熊市不同,大家不能指望形勢會快速好轉。」因此他認為,任何企業現時最重要是「保本保命」,而非「大發展」。

當然,大家也毋須太悲觀,畢竟危與機往往並存。舉例說,上文提到國際形勢「正在變」,按傳統框架劃分的中西方交流或會減少;但在新框架下,中國與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或會增加,香港作為樞紐只要順應轉型,仍然可望擔當重要角色。同時,上文形容香港的制度優勢「或會變」,卻也「或會不變」,甚或有機會進一步強化和發揚光大,例如把香港獨特優勢輻射至大灣區8000多萬人口腹地。

講到底,香港向來是福地,正如長實主席李澤鉅日前指出,「過去歷史話我哋知,邊個賭香港長期差都錯。」事實上,自開埠以來,香港每次面對「前途危機」,基本上都「有驚無險」,不但平安渡過,還能再創高峰,但願這一次也不例外。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