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痛苦指數:2003 vs 2024 - 高天佑

2024年8月20日 - 信報

本港經濟繼續不明朗,執笠、裁員、破產、負資產等壞消息頻傳,愈來愈多人感受到「寒風」,知道眼前這一關不容易捱。香港向來是「福地」,對上一次承受沉重的經濟衰退周期已要數到1997年至2003年,所以近期陸續有聲音重提當年境況,嘗試汲取經驗,做好心理準備。尤其千禧年後才投身社會的40歲以下人士,未曾「沉浸式」經歷那一趟災劫,十分值得鑑古知今。

回顧當年那一「鑊」,很多人都知道本港經濟在1997年7月1日回歸前後達到巔峰,隨即盛極而衰,遇上亞洲金融風暴,適逢經濟結構性失衡(工業北上導致本地產業空心化)、資產泡沫過高(九十年代炒樓風氣接近瘋狂),最後再加上沙士疫情,造成慘痛浩劫。

不過,在這6年時間裏,本港經濟並非直線向下,中間曾有起伏。先看GDP數據,1997年本港GDP增速仍高達5.1%,皆因下半年的轉勢尚未全面反映。翌年GDP轉為急劇收縮5.9%,反映金融風暴的衝擊。到了2000年,本港經濟竟錄得7.7%高速成長,除因超跌反彈,更受惠於科網狂潮帶動股市上漲及刺激企業投資。可惜dot-com泡沫轉眼就爆破,本港GDP自2001年起再趨低迷,直到2003年夏天才見起色。

當年的失業率亦走勢雷同,1997年8月份失業率僅2.1%,隨後即開始上揚,到1999年底達到6.2%,儘管在2000年短暫回落至4.4%,可是很快重拾升勢,一直到2003年6月份攀至8.5%,創歷史新高。

現今40歲以上的朋友談起當年境況,很多人猶有餘悸。尤其是就業市場人浮於事,一旦被裁員,哪管多努力搵工也難覓得新飯碗。另一種慘痛經歷關乎負資產和破產,中原指數由1997年7月的100點,到2003年8月最低見31點,累瀉近七成,負資產超過10萬宗,不少人從「揸住幾層樓,幾千萬元賬面身家」變成一無所有,甚至負債纍纍,燒炭、跳樓等悲劇新聞幾乎無日無之,社會氣氛愁雲慘霧。

慘不過當年 最怕未見底

把鏡頭拉回今日,若從GDP來看,這一輪香港經濟「慘況」其實堪比當年。由2019至2023年,本港GDP變幅依次為-1.7%、-6.5%、+6.4%、-3.5%、+3.2%。換言之,過去5年有3年負增長,兼且「跌幅大過升幅」,這主要反映了社會動盪、疫情、地緣政局、外圍環境等影響。踏進2024年,疫情陰影全面消散,首季和次季GDP增速分別為2.7%和3.3%,關鍵是增長勢頭能否延續。

再看失業率,可說是這一輪周期最大「亮點」,截至7月份最新失業率為3%,代表接近全民就業,與2003年的8.5%相比是兩個世界,若跟其他地區比較,依然屬經濟強勁的表現。惟大家都明白,最近兩三年就業市場好景,很大程度關乎「移民潮」上演,數十萬港人外流,當中不乏社會骨幹及專業人士,導致職場出現真空。可是隨着經濟放緩,愈來愈多企業撐不下去,結業和裁員等消息自去年起頻傳,打工仔開始感到「飯碗不穩」。

失業率以外,這一輪周期與上一輪的最大差別在於社會槓桿率較低,特別是金管局自2009年起連推8輪「逆周期」措施收緊樓宇按揭,讓普羅大眾基本上只能購入一層自住物業(除非願付高達30%辣招稅),還要通過嚴格壓力測試,確保在加息環境下的供樓佔入息比率仍低於50%。相比之下,九十年代的按揭監管非常寬鬆,普通打工仔都很容易「一開二,二變四」,高槓桿購入多個物業,當時「摸貨」亦十分盛行,樓市炒風不可同日而語。

正因如此,儘管中原指數自2021年高位至今回落接近三成,但全港多達66%業主「供滿樓」,於2009年後買樓的市民也大多穩健。雖然目前負資產個案突破3萬宗,惟普遍屬於「輕微負資產」,加上大部分人仍能保住份工,可繼續供樓。現時「水浸眼眉」的苦主,主要是在2019年後憑「林鄭plan」(800萬元以下自住物業可做九成按揭)在高位入市,又或者選擇「建築期付款計劃」購買遠期樓花,其處境絕對值得同情,但據估計最多不過數萬人,相對上屬少數。

簡單來說,正如很多親身經歷過2003年那一趟災劫的前輩朋友們指出,若果「講慘」,今日遠遠未及當年;但最怕是現在可能「未到2003年」,即是「未衰夠」。同時,有一種情況逐漸與當年相似,就是市民信心愈來愈灰濛,猶如在幽谷看不見前路。與財務上的困難同樣煎熬的,往往是這種心情上的無望。

增值保飯碗 冀否極泰來

當然,馬後炮來看,大家都知道憑着「自由行」和CEPA政策,以及國家經濟崛起,香港經濟在2003年觸底後強勢反彈,長旺十幾年(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僅屬短暫)。但在2003年夏天之前,身陷痛苦的市民沒有水晶球,看不到未來的轉機。同樣道理,不排除在今趟周期,作為「福地」的香港很快也能浴火重生,問題是市民在這一刻未能找到方向。

對個人而言,從當年歷史汲取教訓,現今最重要的是積穀防饑「保本保命」,包括盡力保住飯碗,增進技能,審慎投資,適當節約開支(不妨每年去少一兩次旅行),儲糧迎接可能到來的嚴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同2003年夏天香港否極泰來,不少港人捱過難關後,身家比起九十年代再翻幾番;惟若捱不到夏天,倒在隧道盡頭就最可惜。

從整個社會角度出發,香港有三點當務之急:一、盡量維持營商環境,避免失業率大幅惡化;二、適度支持樓市,以免跌勢過急造成大規模傷害;三、協助市民和商界重建信心,看見未來曙光。在這三方面,特區政府都有重要角色,但願這趟周期的「痛苦指數」不會達到甚至超越2003年高峰。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