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經濟大師的啟示,懶人叻人殊途同歸 - 畢老林

2024年8月20日 - 信報

8月19日,周一。積金局日前就推動基金減費、向供款人提供更多投資選擇、研究為回報表現釐定準則等不同範疇,作了一次全面表述,未來將有一系列舉措陸續出台,值得打工仔花點工夫跟進。

回顧強積金近年動向,迴響較大的應數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Default Investment Strategy,簡稱DIS)。同文李聲揚兄月初撰文,對這項積金局的得意傑作提出不少改善建議,例如把「懶人」改成「叻人」,一字之差意境大異,未始不能打動計劃成員(打工仔)踴躍轉投。

另覓渠道宣洩不滿

從推出第一天起,反對強積金的聲音便不絕於耳,由政府剝奪市民不儲蓄的權利,到受託人收費高昂,裏裏外外不勝枚舉。可是,該制度畢竟已運作近24年,日子有功,隨着成員賬戶累積至一定規模,批評的着眼點也有所改變,怨氣逐漸轉移至機制欠缺靈活性,比如離法定提取年齡65歲尚遠的打工仔,無法因應置業、子女升學等個人所需動用積蓄,雖明知相關訴求違背制度原意,仍要另覓渠道宣洩不滿。

然而,政府近年推出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等措施鼓勵儲蓄,據說愈來愈多人選擇在強積金以外自願供款,可見只要誘因調度得宜,配合以不同形式持續推動減費,這個被罵足二十幾年的制度也非全無支持者,關鍵始終是強積金能否做得更好,從根本上提升保障打工仔退休生活的效能。從這點出發,「懶人基金」不失為一舉數得的良好構思。

DIS於2017年面世,無獨有偶,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塞勒(Richard Thaler)同年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便有本港學者指出,「懶人基金」推出之前,有關方面曾認真參考過塞勒早獲西方發達國家採納的建議,而他本人亦承認,在其研究領域中,影響公共決策最深的正是退休儲蓄。

猶記得,美國曾於2006年針對401(k)退休儲蓄計劃進行過一次重大改革,嘗試透過「僱主自動參與」(automatic enrollment)和「自動增加供款」(automatic escalation)兩套機制提高僱員退休儲蓄率,惟勞方有不參與的自由,也就是選擇opt out。結果顯示,改革實施後,401(k)參與率大幅上升,既獲企業認可,還贏得消費權益團體廣泛支持,背後出謀獻策者,捨塞勒其誰?

情景微調效果即現

這位諾獎得主強調,要驅使大眾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毋須事事強制,也不必妨礙個人選擇自由,只須略花心思,通過適當的情景微調,便能達到決策者希望實現的效果。李兄建議懶人基金「正名」,某程度上與塞勒的主張異曲同工。

從資產配置着眼,按照DIS的安排,成員會根據不同年齡的預設進行投資,49歲或之前,強積金將悉數放進核心累積基金(CAF),遵從60%股票、40%債券的比例分配資產;年滿65歲後,成員所有強積金將投資於65後基金(A65F),股債比例變成20/80,即債券佔八成,股票僅二成。在兩個年齡組別之間(50至64歲),資產配置將按隨齡降險原則辦事,逐年減股增債,漸進地完成從CFA到A65F的全面過渡。

老畢在想,DIS的意念與歐美流行已久的「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s)」相似,除了收費「封頂」這個主要賣點外,亦為那些對退休投資闊佬懶理的成員而設。研究顯示,英國打工仔多達七成採用類似DIS的退休投資計劃,當中半數屬自願性質,受此類產品的特色和優點吸引而主動「落疊」,香港強積金據聞也有30%以上轉投「懶人基金」,假以時日,說不定能逐步跟英美看齊。

捨難取易無可厚非

從剛踏足職場到50歲前,股債配置比率設於60/40水平,或許有點過於保守,但許多強積金受託人本就有目標日期基金推出市場,投資者可因應人生周期及風險承受能力作出選擇。說到底,60/40投資組合乃所有資產配置的基準,經歷過2022年重大挫折後仍能捲土重來,「懶人基金」若能針對不同成員的需要,提供多一些彈性和選擇,固然再好不過,惟預設策略捨難取易求穩至上,以60/40為依歸亦無可厚非。

美國有一隻ETF,就是以六四模式進行全球股債配置,名為iShares Core Growth Allocation Fund(代號AOR),不論厭惡繁瑣的「懶人」抑或認同均衡策略的「叻人」,都可各取所需,今天的投資者無疑是幸運的。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