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 - 信報
本港消費市場形勢又有變,大批內地餐飲品牌自去年起蜂擁來港插旗,一度令人懷疑本地餐飲業會否「深圳化」。然而,近日卻傳出多個內地品牌「敗退香江」,紛紛拉閘,部分門店甚至開業僅4個月便收檔。實際上,商界一直有人估計,國產品牌「南下」不只為擴張版圖,或多或少亦為了在外滙管制下,名正言順地調動資金出境。此外,本港的消費者品味、租金、工資等關鍵要素皆與內地差距甚大,該些品牌不容易把成功方程式「照搬」來港。
自去年恢復「通關」後,本港市面幾乎每星期都有新的內地餐飲品牌開店,尤其在旺角、銅鑼灣等兵家必爭之地,個別街道有三四成舖位由國產品牌佔領,予人身處深圳東門步行街的感覺。適逢本地消費市道爆發「執笠潮」,不少經營多年的商戶結業,丟空的舖位每每由內地品牌承租,此消彼長。
然而,一些國產品牌「開業快,結業更快」,包括「檸濛濛」、「蘿蔔向南」、「咕嚕丸子屋」、「西塔老太太」等著名內地餐飲品牌,近期相繼在香港關閉部分或全部分店。這些門店大多租約未滿,甚至開張僅約4個月便退場,且可能要向業主賠償大筆租金。再考慮到開設一家食肆須投入裝修費、廚房設備、員工培訓、申領牌照等林林總總前期開支,該些門店「極速執笠」更令人覺得不尋常。
客路成本差異 易水土不服
當然,香港屬自由市場,每家企業經營有其自身處境考慮,不能一概而論。綜合商界人士估算,國產品牌「小型結業潮」背後存在三大主要因素。首先關乎消費者品味,儘管「港人北上消費」趨勢熱起來,但觀乎農曆新年、復活節等黃金檔期數據,每趟長假期北上規模約100多萬人次;這數字固然不低,惟相比起本港約680萬成年人口,北上群體佔約兩成左右。
換言之,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市場,假設約兩成本地消費者「熱愛北上」,他們對於內地品牌來港插旗理應很受落;但該些品牌總不能只瞄準20%客源,有必要考慮如何吸引其餘80%、尚未全面擁抱國產品牌的廣大消費者群體,確保「客似雲來」。
第二個因素牽涉成本結構,不少港人喜歡北上消費緣於「平靚正」,例如在深圳覓食的價錢普遍較本港便宜一半,同時菜式美味、服務殷勤,難怪令人「樂不思港」。但須注意,內地食肆這些賣點建基於租金、工資、食材等遠比香港低,當國產品牌南下開店,就要面對像本港食肆一樣的成本結構,「平」、「靚」和「正」很難兼顧。
外滙管制嚴厲 另有戰略考慮
舉例說,深圳食肆138元人民幣一盆酸菜魚令人食得滿足,侍應們還會唱歌跳舞玩魔術娛賓,可是該品牌一旦來港插旗,在旺角租個舖位每月動輒10萬港元以上,侍應2萬港元工資也未必請得夠人(遑論提供「跪安式」服務,不黑臉已算不錯)。因此,若想在旺角複製像東門的菜式及服務,該碟酸菜魚或許要索價738港元才可「維皮」,但這種價格定位與深圳大不同。
最後一個因素與「滙款」有關,事實上,自內地品牌紛紛赴港開店以來,部分本地商界已覺得「有蹊蹺」。該些做慣生意的人士「計過數」,基於上述的消費者品味和成本結構差異,認為相關品牌在港插旗根本難以有利可圖。當然,做生意開店不一定只為短期利潤,還可能存在其他戰略考慮,例如以香港這個國際城市作為「橋頭堡」兼「試驗田」,準備進一步「走出去」擴展海外市場,短期內蝕少少不算什麼。
不過,假若國產品牌真的把香港視為「走出去」首站,又怎麼解釋部分品牌的門店開業未夠半年便退租結業,因此估計另一個戰略考慮可能是為了「滙款」,事關內地近年外滙管制日益嚴厲,一家民企即使生意興隆、賺到數以億元計財富,也不容易把錢調到境外。而這邊廂,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內地與本港經貿關係愈趨緊密、「大灣區」一體化,內地企業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調錢」理由,就是來港設立據點、擴張業務。
如上文提到,正因本港租金、工資、裝修費等成本高昂,一間國產品牌若想來港大展拳腳,準備數千萬至數億元資金「彈藥」也很合理,不難獲得國家外管局批准「北水南調」。當然,正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做生意有賺有蝕,例如可能市場需求預測有誤,又或者裝修費意外超支,導致經營狀況不似預期,屆時自然需要調整戰略,包括關掉一些門店。
無論如何,「一雞死一雞鳴」,一個自由市場的商店潮起潮落實屬新陳代謝常態,總勝於一成不變、一潭死水。有人辭官歸故里,在個別內地品牌關店後,未來一段時間相信將有更多國產品牌在港開張大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