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星期三

卡爾波普爾(下) - 馬揮

2024年4月24日 - 信報

1950年,卡爾波普爾到芝加哥大學演講,李奧施特勞斯聽後,寫信給沃格林;沃格林很快回覆,狠狠批評波普爾,把他比喻為「麻煩小石子」,必須從路上踢走。可是,朋友不斷向他推薦《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稱此書是社會科學傑作,若非如此,沃格林根本不想浪費時間;讀畢,沃格林表示:「我大有理由,毫無保留的說,此書是厚顏無恥、胡扯的垃圾。每一句都是醜聞。」

沃格林指出,波普爾「封閉社會」和「開放社會」概念,取自法國哲學家、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著作《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The Two Sources of Morality and Religion, 1932),然而,波普爾完全違反原意。柏格森的開放社會概念,在哲學及歷史上可以成立;波普爾的概念卻是意識形態垃圾。

波普爾認為,柏拉圖是歷史主義者。沃格林指控他「哲學上目不識丁」,是個「粗糙的意識形態打手」。波普爾沒能力準確複述一頁柏拉圖著作的意思,沒足夠知識明白柏拉圖說什麼。波普爾把黑格爾說的Germanic world(日耳曼世界)翻譯為German world(德意志世界),然後以此聲稱黑格爾宣傳德國民族主義。

波普爾誤解了柏拉圖。他認為:早年的柏拉圖是個「人文主義者」(Humanitarian),見諸Gorgias篇;晚年著《理想國》的柏拉圖是「反動派」或「威權主義者」(Authoritarian)。這個說法是可笑的胡說八道。

信末,沃格林總結其意見,指《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是失敗的知識分子產品。精神上,可用「流氓、傲慢、粗野」形容。作為思想史,此書胡說八道,故毫無價值。施特勞斯收到覆信後,拿給大學高層看。結果,芝加哥大學決定不聘用波普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