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 信報
網絡紅人Brain Cha的名句:「唔鍾意,Quit YouTube囉!」暫時未見觀眾離開YouTube(YT),但不少創作內容的YouTuber卻開始離開YT,甚至有評論預期今年會出現YouTuber逃亡潮,何解?講到尾,世間很多煩惱都源自利益分不勻。創作者發現付出多、收入少,競爭又激烈,自然有人拒絕再玩。
曾幾何時,新一代頗熱中做藝人和YouTuber,不想上班,甚至有人辭職「追夢」。坊間說YouTuber「好好搵」,真的嗎?人們只看到某人名成利就,忽略了背後成千上萬的失敗個案。說「慘過乞食」略為誇張,不少YouTuber收入低過最低工資卻是事實。
行動代表一切,近期陸續有頂級YouTuber退出YT,譬如美國的MatPat、英國的Tom Scott、台灣的「阿神」,香港則有做理財內容的Rain(仍未正式退)。綜合他們提到的理由,其實大同小異,主要是工時長、壓力大,須應付不停改變的觀眾口味,還有YT的演算法令人burn out。不過,筆者自問庸俗,相信背後最大原因是錢。當他們看到付出日增,收入卻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難免意興闌珊。例如Rain就提到,團隊試過日做17小時,但連最低工資也拿不到。Rain已算受歡迎的YouTuber,尚且如此,紅不起的一群,情況可想而知。
有媒體統計香港頂級YouTuber的廣告分成收入,排第一的月入約10萬元,第二位約7萬元,似乎
不錯?惟想深一層,做到全港最勁都只是這個收入,一個平庸中學教師,坐夠10年也差不多。再比較一下,沈旭暉和蕭若元的Patreon直接向訂戶收費,每月該有幾十萬元進賬。
YT的最大問題是「軍備競賽」,所有人都在爭奪收視,而觀眾只有24小時,拍片不是拿部電話自拍那麼簡單,觀眾或多或少對影片質素有要求,於是YouTuber競相搞後期製作,上字幕、剪片、配圖,這些全部關乎時間和金錢,一個人根本做不來。何況不少舊媒體和紅藝人(例如Do姐鄭裕玲)紛紛加入戰團,人家有知名度,有團隊,有器材,有錢燒,普通一個素人如何突圍?香港YouTuber更面臨一個獨特問題:市場太細,分成有限。相比之下,像筆者般在Facebook或Patreon寫文,除了自己的時間,不用太多投資。
當然,YT的廣告分成並非故事的全部。YouTuber與品牌合作,拍條片收十萬八萬不出奇,知名藝人價更高。YouTuber也可以做收費內容,可以叫觀眾打賞,可以帶貨,可以用自己的其他生意賺錢。不過這是雞與蛋的問題,沒有收視何來有品牌找你合作?故上述收入往往是「紅人」專利,贏家全取。至於爆紅路上歷時多久,就看運氣和造化。
筆者一直未有開YT頻道,也對整個模式很有保留。Facebook和Instagram常被創作者咒罵從不分成,但在平台的角度,作者肯不收分文照樣創作,可喜可賀!相反,YT要分成予創作者,盈利能力低了一截。一般估計YT仍未收支平衡,要加大分成,難度極高,創作者已很不耐煩。
須留意,YT按收視分成,大家竭力搶收視,是一場零和遊戲。對比部分平台例如Patreon和OnlyFans,讓創作者直接向訂戶收費,訂戶完全不看也要付月費(像健身室會籍和訂閱收費電視),創作者無疑較有保障。
計得掂數不妨繼續玩
現在是感性消費的年代,「創作者經濟」(Creator Economy)預料仍大有可為,只不過可能由YT的模式慢慢轉移至Patreon和OnlyFans的訂閱模式。那麼打算做YouTuber的,或者已經「洗濕了頭」的,又怎麼辦?筆者不會全盤否定,惟創作者要調整期望。YouTuber「好好搵」是美麗的誤會,藝人和富家子弟可以靠YT賺名氣兼賺錢,沒名氣的一般素人,想靠YT賺大錢可能比打工更難。
不過,筆者也聽過一些小友提到,做YouTuber「有型」、自由,可隨意做自己愛做的題材,不用準時上班被廢老指指點點,也是金錢以外的一大考慮,反正許多新一代不用養家。
總的來說,若只視YT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可賺些額外收入幫補正職,則仍是「計得掂數」,不妨繼續玩。
作者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曾任職外資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