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 - 信報
一個銅鑼灣,不只有一個「揸fit人」。話說港島地標羅素街時代廣場近期備受關注,因不少網紅YouTuber發現,該著名商場就算在周末也人流稀疏,今非昔比。不過與此同時,位於銅鑼灣東部的希慎廣場、SOGO地庫、Fashion Walk、IKEA、皇室堡一帶則人頭湧湧,幾乎恢復2018年的盛況。銅鑼灣此番「東升西降」趨勢,其實也是本港消費市場變化的縮影。
時代冷清 希慎SOGO旺場
九倉置業(01997)旗下的時代廣場落成於1994年,包含16層商場,總面積達94萬方呎(另有46層寫字樓,面積約103萬方呎)。Time Square主打奢侈品名店,30年來一直被視為銅鑼灣最具代表性的旗艦商場。尤其2003年「自由行」開放後,內地豪客蜂擁到此掃貨,名店門外經常大排長龍。受其帶挈,羅素街也曾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貴租」商業街道,更勝於紐約第五大道、巴黎香榭麗舍大道。
然而,這個世界知名的購物商場近期被形容為「購物天堂遺址」。事緣有專門拍攝「死場」的網紅YouTuber發現,時代廣場人流冷清,即使在理論上最旺的周末傍晚,亦只得寥寥客量,部分名店甚至出現「零客」場面。
隨後愈來愈多自媒體及傳統媒體留意到此現象,筆者最近一個月也好幾次於不同時段踩落銅鑼灣實地考察,確實看到時代廣場人流情況欠理想。翻查九倉置業本月初發布的業績報告,可見2023年儘管本港疫後重啟,時代廣場整體收入仍按年跌3%。
作為比較,據統計處資料,2023年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反彈16.2%。再在系內對比,同屬九倉置業的尖沙咀海港城去年整體收入也增長10%,時代廣場似乎「斯人獨憔悴」。
以筆者近期多次「巡視」銅鑼灣,該區整體人流其實甚為洶湧,尤其在東部的希慎廣場、SOGO地庫、Fashion Walk、IKEA、皇室堡一帶,周末非常擠迫,接近恢復2018年高峰期盛況。從目測可見,「蒲老銅」的人群當然有大量內地旅客,同時也有西方遊客,亦不乏本地居民,各自精采,共同熱鬧。
換句話說,銅鑼灣內部彷彿出現「平行時空」,西面的時代廣場冷清疏落,東部一帶卻遊人如鯽。這種「東升西降」反差,不排除只是地理上的巧合,但亦極有可能關乎本港消費市道板塊變化。
香港自2003年谷底翻生,本港奢侈品名店的最大客源是內地豪客,惟這條「財路」近年出現不少變數,包括近年內地整體經濟放緩,政府加強反腐,樓市又爆煲,儘管最高0.1%群體仍很有錢,但大批中產及初級富裕階層都減少非必要開支,買東西不像以往那麼「豪」。
其次,內地客的掃貨勝地選擇亦愈來愈多,既可光顧深圳、海南的免稅店,甚或直接飛到巴黎和米蘭,不一定要來香港。在此情況下,主打名店的銅鑼灣時代廣場難免首當其衝。
定位中庸 淡市略嫌尷尬
更具體來看,隨着整體客源收縮,高端市場內部也「分化爭食」。尖沙咀廣東道、海港城的名牌旗艦店往往最大,貨色最齊,中環置地廣場和金鐘太古廣場的服務及格調則最佳,小紅書「輕奢」客群就喜歡K11 MUSEA。相對比,時代廣場名店面積不太大,貨源又非最充足,格調不及置地,這樣中中庸庸,市旺時或能盡攬客路,市淡時則略顯尷尬,不易為有限的客源提供特定吸引力。
反觀上文提及銅鑼灣區內幾個「旺場」地點,本身各有特色定位,例如希慎廣場吸引「文青」和「潮人」,SOGO地庫出售日本食物,Fashion Walk糅合「時裝街」和「食街」,IKEA顧名思義賣家具家品(還有雪糕和肉丸),皇室堡則轉型為BB及兒童用品集中地。最重要的是這幾個場的對象並非瞄準少數最「豪」客群,而是適合普羅大眾,自能營造人氣。
或曰,IKEA賣一萬粒肉丸,利潤恐怕都不及名店賣一個包包,「旺丁」卻未必「旺財」。此言非虛,不過做人做事必須接受現實,既然豪客客量及消費力短期內難望反彈,同時大眾化市場較易開拓,香港應順勢而行,務求密食當三番。畢竟就算是「窮遊」,除非極端到從內地攜同「農夫山泉」樽裝水及榨菜饅頭,否則總會為本港帶來一些消費,有助於創造就業。
講到底,香港固然不應放棄高端客市場,而亦不代表高、中、低端三種市場不能並存。尤其「形勢比人強」,高端市場的興衰視乎很多外部因素(例如內地宏觀經濟),並非香港自己能夠主宰。反過來看,假若刻意排拒中低消費力市場,是否意味「貴客」就會重臨?答案是可能淪為「三失」。
銅鑼灣這麼大,當然不只一個「揸fit人」,該區零售板塊變化可視為本港消費市道縮影。
短期而言,時代廣場宜採取「攻守兼備」策略,一方面延續高端名店定位,靜待市況復甦(守);同時適當地增加大眾化及年輕人消費類型,藉以帶旺人氣(攻),洗脫「遺址」污名。當然,該場還須維持身價,不必變到「葵廣」那麼貼地,如何拿揑平衡,很考功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