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星期一

淺談春分時段養生方法 - 伍懷璞

2024年3月23日 - 信報

很多人以為春分養生是指一天,其實,正確是指春分日及其後約半個月內。

因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晝夜均等、寒溫各半、陰陽平衡的特殊時期,故這時段養生重點,在於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黃帝內經》載:「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人的生理變化,與自然界變化息息相關。故養生保健,也須順應季節變化,隨着不同節氣到來,在起居、飲食、情志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春分這個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又是陰陽平衡的節氣,在保健養生方面,應注意保持人體寒暖、陰陽、動靜等的平衡狀態。

七大原則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持續時間在黃經上自0°至15°的一段時間(約15.2天),從每年3月20日(或21日)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時節養生原則有:

一、省酸增甘。唐代著名醫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載:「當春之時,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肝氣旺、脾氣弱,脾虛易致疲乏、四肢無力等,而「酸傷肝」,故飲食上不宜食酸性食物過多,應選用辛甘微溫之品,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辛甘發散為陽,可助春陽升發,如葱、生薑、花生、豆製品、金桔、蘋果、梨等。溫食而非溫補,故助陽而不助火,如桂圓、大棗等。

二、扶正祛邪。《黃帝內經》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春天,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應注意保衞體內陽氣,使其不斷充沛。凡熬夜、飲食寒涼、心情抑鬱等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應避免,這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細菌病毒橫行,感冒發燒等傳染性疾病肆虐時,有一個強大體魄來防衞。

三、平衡陰陽。春分飲食調養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陰陽協調平衡的膳食,遠離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佐以葱、薑、酒、醋類溫性調料,防止菜餚性寒偏涼,吃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腸腹不適;還可在食用大蒜、蒜苗、韭黃、韭菜等助陽類菜餚時,配以蛋類之滋陰品,有助於「陰陽互補」。

四、調暢情緒。中醫認為,春季肝氣當令,肝屬木,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鬱,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春天順應陽氣升發的自然規律,人的情緒宜舒暢,忌壓抑,方可使肝氣順暢條達。民俗有:「菜花黃,癡子忙」,就是指油菜花黃的春分前後,精神病患易發作,故春分時最應注意情志調攝,做好自我調控情緒,學會戒憤戒怒。

五、注意「春捂」。春分時節氣溫忽高忽低,晝夜溫差大,偶有「倒春寒」現象。此時若過早脫掉冬裝換春裝,易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故要適當「春捂」,做好保暖防寒,適時增減衣物,尤其應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穿衣以下厚上薄為宜。特別是體質偏弱的老人和幼兒,不要因天氣變暖而過早減衣。

六、早起梳頭。《養生論》建議:「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早起時,若趁着大自然陽氣和體內陽氣開始升發之時,適當梳梳頭,能刺激頭部諸多穴位,梳理頭部經絡、氣血,使體內陽氣升發舒暢、氣血暢通,使人神清氣爽。

七、適量運動。春季是各種邪氣(病菌、病毒)最易滋生、傳播的季節,使人易感病邪。故春分養生,不僅要注意以上原則,還要保證睡眠時間、起居有規律、適當鍛煉。建議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踏青、慢跑、晨練等,鍛煉身體,調動自身陽氣,增強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但應少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以免感染或傳播流行性疾病。

睡好升陽氣

春分是較好的睡眠時節,春天睡眠品質一般都較高,正適合進行調養。每年3月21日被定為「世界睡眠日」,也不無道理。春分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人們睡眠應「夜臥早起」,以順應春氣,使神志和人體陽氣,隨着自然界陽氣生發而勃發。「早起」並不意味着要特別早,古代醫家認為,早起應不要早於雞鳴之時,即大概早上5時之前。「夜臥」指可稍晚一點上床睡覺,但也不能晚於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前。人在睡眠時,中醫指出,人體陽氣會內伏,而清醒時,陽氣是外展的。若睡眠時間過長,尤其本應清醒、陽氣生發的白天,人體卻仍然處於睡眠狀態,很易導致陽氣內伏太久,無法外展生發。

健康規律的睡眠,還有利於緩解「春困」。俗話有「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分氣候回暖,人易感困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出現「春困」症狀。冬季氣溫低,人體血液迴圈慢,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增多。而春季則正好相反,氣溫回升,血液迴圈加快,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減少,因而人們就會產生「春困」。但「春困」不能單純依靠多睡覺來解決,過度睡眠反而會使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從而愈睡愈困。亦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在飲食調理上,則要多吃含有B族維生素的食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