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星期四

欺騙的基礎是歪曲的,我們只能學習防範 - 楊喜盈

2023年12月28日 - 信報

香港近年騙案叢生,小至BLACKPINK成員來港發送短訊向人借錢周轉、大眾交易平台如Market Place、Carousell被騙錢,進入所謂「大師教路」的股票資訊Group被哄高價接貨,成為刷單成員結果凍結賬戶,大至被拐進緬甸KK園,受到生命危險。騙案就像是沒完沒了,層出不窮,尤其在科技發達的年代,騙案日益嚴重。


早前上映的中國內地電影《孤注一擲》是難得一見解釋KK園被騙過程的影視作品,當中涉及人口販賣、女性被迫以色侍人、貪污問題等等,短短數小時的電影,已令觀眾「目不暇給」,但現實的荒誕比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深刻的是,謝票場裏有不少觀眾指為電影投資了數千元,當然並非向電影公司直接付錢,而是自己曾為受害者──被騙已成為普通人的日常,就連電影也解釋了:當勸喻民眾慎防騙局的廣告都印在雞蛋上,為什麼民眾還是「看不到」?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一書提出過一個個案:有「大詐騙家」之稱的戴瑪哈(Ferdinand Waldo Demara)假扮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甚至曾經騙過軍隊,作者認為戴瑪哈能夠成功欺騙多人並非因為令人信服的外表,或是選擇「性格軟弱、天真輕信」的人下手,而是因為人們的需求,騙子總是順應人們信念而生。好比是現在經濟不景,一些薪金可觀的外出工作「機會」就會成為誘因,讓人前往KK園,或是近年來湧現一大群「人生導師」,向迷茫的民眾收取昂貴學費教「做人」,也是源於我們在動盪社會裏的不安與不自信。

做騙子是天賦更是選擇

當然,當中不能忽略的是騙子講故事的技巧,透過故事博取同情心,在心理學家Jerome Bruner在《真實的思想,可能的世界》裏提及故事性思考,講述故事創造假說不需要普遍的真理去作驗證,甚至比講求邏輯、系統的說服方式來得更有影響力。例如不少慈善團體都會拍攝一些山區兒童的故事作為捐款宣傳,科幻作家劉宇昆的《拜占庭同理》講述以虛擬實境讓人體驗難民生活,從而獲得人們大量同情心、捐款,將痛苦商品化,虛擬實境經過大量的粉飾──難民呈現的生活愈慘,就愈多善款。我們又怎去忍心質疑被炮火摧毁家園的小孩?患有罕見疾病的病人呢?事實上,騙子扮盲、裝啞、患上嚴重疾病去博人同情的個案絕對不少,這種行為在醫學上稱為Munchausen Syndrome(孟喬森症候群),是通過描述、幻想、模仿病症徵狀來取得他人同情心的疾病。而要成功詐騙,這些賺人熱淚的故事必不可少。

那為什麼不踏實賺錢,非要以騙子身份來度日呢?看《捉智雙雄》(Catch Me If You Can)的艾巴內爾(里安納度飾)可以憑一己之力通過律師考試,這種能力在社會上不愁吃喝,卻選擇了說謊走險。事實上,社會上有不少人擁有說謊天賦,在英格蘭坎布里亞郡的小鎮每年都會舉辦世界吹牛大賽,參賽者要向大家講述離奇故事,並按照想像力、表現力和厚臉皮程度評分。當中最有趣的是比賽只限律師、政治人物、地產經紀、銷售員和記者參加,這也間接證明了人或許有天賦去做騙子,但是做騙子是一種選擇。

「保持善良」不應被嫌棄

談及騙子的本質,人們經常會提到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它與自戀(Narcissism)和心理病態(Psychopathy)並列「黑暗三角人格」。行銷學教授Richard Calhoon是這樣形容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以侵略的手段利用和剝削他人,達成自己的目的。Anna Sorokin,一位自稱德國富二代的網紅,利用了自己男友和身邊好友、貴婦的信任來編織了榮華富貴的夢,出入高級酒店,欠下纍纍債務,以光鮮的外表和人設打入上流社會,最後更差一點向銀行成功借貸,而Anna僅僅是二十多歲。

社會上視他人為工具詐取權力、金錢的例子多不勝數,有些人透過交友App以交友為名義,實質帶人去餐廳騙取昂貴飯錢,或是將人帶到美容院,迫逼對方買下高價療程。騙徒都不覺這種視他人為工具的價值觀有何問題,Anna在聽證會上道歉時說:「我完全理解,當我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時,很多人都遭受了痛苦。」而在上述中國電影《孤注一擲》裏的陸秉坤(王傳君飾),也狡辯他騙來的錢都是他人貪心賺來,拿這些貪心人的錢去養兄弟,反而是成就好事。

騙子大多深諳法律門路,總是容易逃掉責任,不受懲罰。我不時反思,善良的人在這個社會很吃虧,當我輕信一個朋友周轉不靈而借出金錢,對方卻用我辛苦勞動掙來的錢去享樂時,我是責怪自己輕信他人、指斥他人,還是念在一場朋友而輕輕帶過呢?每個人做法不同,這裏不作討論,但「保持善良」總不應被社會所嫌棄,因為善良也是一種武器,而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武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