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 信報
歐盟經過3天長達37個小時的談判後,上周五(8日)終於就規管人工智能(AI)達成臨時協議,內容涵蓋一般AI用途的保障措施、限制執法部門使用生物特徵識別系統,以及禁止社交媒體利用AI操縱用戶或評分等。
這意味歐盟朝全球首個制定AI法規的經濟體更進一步。
協議將禁止生物識別掃描,即按敏感特徵,如政治或宗教信仰、性取向和種族等,對人進行分類。歐盟官員透露,這是談判中最困難和最敏感的問題之一。談判代表最終同意允許一些面部辨識技術,但需要有保障和豁免措施。
此外,根據協議,消費者將有權對AI使用相關問題提出投訴,被投訴方有義務作出合理解釋,如果最終發現存在違規行為,涉事公司可被罰最高3500萬歐羅(約2.94億港元)或相當於其全球營業額7%的金額,視乎違反的規例和公司規模而定。
各方接下來數天將繼續討論細節,因此法規最終形式可能有變。
歐盟內部巿場專員布雷東(Thierry Breton)強調,這套法規不只是規則手冊,而是歐盟新創企業和研究員引領全球AI競賽的推進平台。他還說協議在促進創新與保護個人及公司權利之間取得平衡,強調當局不希望在歐洲進行任何大規模監控。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說,AI規範將提供一套獨特的法律架構,以發展值得信賴的技術,避免侵犯安全以及人民和企業的基本權利。
確保不對歐盟體制造成風險
主要談判代表之一、歐洲議會議員圖多拉切(Dragos Tudorache)指出,這套法規針對強大的AI模型,確保這些模型不會對歐盟構成體制上的風險。
歐盟並非唯一擔心AI發展的經濟體,全球各國政府正試圖在取得AI技術優勢和設置防護欄的必要性之間取的平衡。
美國總統拜登今年10月公布有關AI安全標準的行政命令,而中國則於8月開始實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