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星期二

中華民族是一個 - 占飛

2023年11月21日 - 信報

「民」,《說文解字》云:「眾萌也……凡民之屬皆从民。」萌的意思是:「懵懵無知皃也。」成年人,眾也,他們和孩子都是民;「族」,《說文解字》云:「矢鋒也。束之族族也。」族本來意思是箭鋒,即現今的「鏃」字,50支箭為一束,族便引申為「一群人」。

古代中文沒有「民族」一詞。清末,西學東漸,翻譯Nation為民族;種族是race,指同一血統之人,意思較明確。一個人生下來是哪個種族的人,無可選擇;混血兒例外,父母屬不同種族,子女應屬哪個種族呢?可否選擇呢?民族卻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一般人的解釋為:在同一國家內出生,有相同國籍之人。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種族的人民,他們都屬於同一民族。

開創中國歷史地理學、民俗學及古史辨學的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在1939年2月13日發表的文章《中華民族是一個》中認為:「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麼民族……」據此,顧頡剛主張,毋須再分什麼漢族、回族、蒙族、藏族……等等,皆因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各個種族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是混血兒,成一個民族。

中國有信史始於商朝,商朝人並非炎黃子孫;周人乃東夷,春秋的思想家只好以文化來分華夷,以種族來分意義不大。《禮記.禮運》篇云:「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天下包括華夷,中國僅天下之一國。《禮記.禮運》講大同、小康社會都本着這個意思,「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華夷之辨到戰國已少見於史籍。

華夷融合

顧頡剛舉例,他的祖先本是越族,在周秦時屬「斷髮紋身的百越之一」;漢武帝時代,其族請求遷往江淮之間,子孫改姓顧,不再是越族,東漢的顧綜、三國的顧雍,都是他的祖先。同樣的事在歷朝比比皆是,尤其五胡亂華期間,「現在姓慕的和姓容的便是當時慕容氏之裔,姓連的便是當時赫連氏之裔,至於姓劉的,姓石的,姓姚的,姓苻的,更分不清是漢還是胡了。」因此,顧頡剛認為,漢族之名很容易使人誤以為現今之中國人都是漢朝人的後裔。事實是,漢朝人已融合華夷,漢族根本並非一個種族。

顧頡剛指出,任何民族,無論是漢族、蒙民或藏民,信奉了回教,就成了回民。他曾到甘肅,發現永靖縣的孔子後裔做了回回(回教徒);青海貴德縣的孔家做了番子(藏民)……云云。他們算哪個族呢?

顧頡剛亦反對以文化劃分華夷,因中國文化中許多東西都採自胡人。商周時的樂器,除了笙、簫和鼓外,鐘、磬、琴、瑟、鞀、柷、敔、塤、篪……等等都已消失。現今代表中樂的胡琴、琵琶和羌笛,都是接收自胡人;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幾千年來,中樂主要樂器大多來自遊牧民族,怎能發展出跟西方古典音樂並駕齊驅的樂曲呢?


難以分清

就算日常器具,亦有不少來自戎狄。可摺疊的椅子原稱胡床,取自匈奴;北方人睡的炕,來自遼、金;春秋戰爭用馬車,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才有騎兵;到晉朝,國人才從北方異族學會使用馬蹬。西方史家發現,最早有女人騎馬是公元前七世紀的史基泰人(Scythians),她們發明了馬褲;古代中國人上衣下裳,裳者,裙也,像蘇格蘭人般穿裙子(電視劇和電影全都不遵照史實),褲子屬於胡服。

胭脂由匈奴引進,兩漢時的匈奴歌曲:「失我焉支(胭脂)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婦女生活困頓至沒有胭脂美容;唐朝之前,祭祀燒衣服或泥做的器具、紙紮祭品由遼國傳入;旗袍,顧名思義,乃滿清女性的服裝,民國時流行,在外國人眼中,旗袍成為中國婦女的國服,一如日本和服。

經歷了幾千年種族通婚、文化融和,中國人的外貌,基本上難分華夷;文化上,中國文化之博大,皆因融合了中外;兩宋理學滙通了儒、道、佛。顧頡剛認為,無論以種族分或以文化分,既難以分得清楚,亦無必要。文章結尾,他寫道:「我們對內沒有什麼民族之分,對外只有一個中華民族!」

多元一體

中國思想家梁啟超在1899年《東籍月旦》一文中首先使用民族一詞:「於民族之變遷,社會之情狀,政治之異同得失……乃能言之詳盡焉。」其後又道:「著最近世史者,往往專敍其民族爭競變遷,政策之煩擾錯雜。」他此時並沒詳細解釋民族的意思。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敍論》。他還未說到中華民族,僅用「中國民族」一詞。他把中國歷史分成3個世代:上世史,由黃帝到秦統一全國,屬「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中世史,由秦朝到滿清乾隆末年,梁啟超稱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最後是近世史,由乾隆末年至現世代,「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中國民族一詞,乃襲用西方的用法:英國民族、美國民族……諸如此類。次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正式改稱中華民族,並解釋其意思:「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如此說來,凡居於中國者皆屬中華民族。

可是,在1905年《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中,梁啟超7次寫到中華民族,卻表明「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而漢族是中國的「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中華民族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啟超把民族分為大民族和小民族,漢族是小民族,「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這個大民族便是中華民族。

其實,同一民族,何必分大、小呢?社會學家費孝通說得好: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現時中國有56個民族,即多元;同心同德,即一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