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星期一

冬防頸椎病(二) - 伍懷璞

2023年11月18日 - 信報

近日氣溫轉寒,正是頸椎病的高發季。頸椎病的發病,除與日常不良生活習慣和工作姿勢等有關外,也與寒冷、潮濕等氣候變化有關,故冬季對頸椎病的防治,至關重要。

醫學上認為,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繼發性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周圍的神經根、脊髓、血管或其他相關組織,因而引發的一系列症狀與體徵。

十大頑症

二十一世紀初,在世界衞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症」中,頸椎病排序第二。目前,頸椎病發病率還在逐年上升,且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故頸椎病的防治刻不容緩。

一到寒冷的冬季,很多人就必須「縮着脖子做人」,因冬季過冷的空氣,會令頸椎病的病情加重,使人頸椎部的疼痛感更強。故每到冬季,更需對脆弱的頸椎細心呵護。

頸椎病症狀不同,對應類型也會不同,在臨床上一般分為五種:

一、椎動脈型頸椎病:由於鉤椎關節退變增生,刺激或壓迫椎動脈,造成供血不足。如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看電腦、看手機時,感覺到頭暈難受。此外,還可出現複視(雙重視夥)伴眼震、噁心、耳鳴甚至耳聾等。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刺激或壓迫脊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肩頸痠痛、手臂發麻。

三、脊髓型頸椎病:因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進而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表現是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或正常直行走路卻常「跑偏」。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所引起一系列發作性症狀,症狀多種多樣,如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

五、頸型頸椎病:頸椎生理曲線改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是最早期的頸椎病。症狀常有頸項疼痛、痠楚、脹麻、僵硬,或伴有肩部不適,時常落枕等等。

此外,若同時出現上述兩類及以上的症狀,則考慮為混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發病原因十分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涉及多個血管、神經、臟腑等等,許多症狀易被忽視,造成誤診或漏診。

危險訊號

常見情況有以下幾種:

1.頭暈、頭痛:突然轉頭或身體不平衡時,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出汗等症狀,有時可伴有血壓升高等情況。當頸椎症狀較輕或不明顯時,易被誤認為是腦部疾病。

2.心慌、胸悶:頸椎病可引發心臟不適,即頸源性心臟病。當患者頸部症狀不明顯,而主要表現為心慌、胸悶等心血管症狀時,易被誤認為心臟病。

3.吞咽異常:有一種頸椎病表現為食管異物感、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是椎體骨質增生向前壓迫食道而引起,易被誤認為食道疾病。

4.下肢無力,步態不穩: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出現下肢無力、麻木、步態不穩,感覺有如踩在棉花上,隨着病程的發展,導致脊髓受壓、缺血,影響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甚至癱瘓,易被誤認為腦部疾病。

5.失眠:頸部動脈血液流通不暢、腦供血障礙,或頭痛、胸悶、胃脹等早期頸椎病的症狀,都易引起煩躁、焦慮、失眠多夢等情況,且頸椎病引起的疼痛,可直接影響睡眠品質。但很多人只針對失眠進行治療,而忽視頸椎病這個「元凶」,療效往往欠佳。

預防頸椎病最重要是減少頸椎的勞損和創傷。長期伏案工作及學習者,日常要注意以下幾點:

1.坐姿上盡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頭部略微前傾,保持頭、頸、胸的正常生理曲線;

2.調節桌椅的高度比例,避免頭頸部過度後仰或前屈;

3.可選擇與桌面呈10至30度角斜面的工作板,更有利於坐姿的調整;

4.工作間隙要常隨呼吸做自然的提後動作,每10分鐘抬頭或後仰休息片刻,讓頭、頸、肩、胸處在一種略微緊張的正常生理曲線狀態。伏案1至2小時左右,最好起身活動一會。

勤於保健

冬季防治頸椎病,除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外,日常堅持配合性地練習一些頸椎保健操,更有利於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及輕度頸椎病的自愈。

筆者推薦「頸椎保健操」三招:

一、雙手掌根撐住下頜,慢慢發力上托,同時頸部配合慢慢發力下壓抗拒,至疲勞後放鬆。

二、雙手抱頭,手向前慢慢使勁,頭往後配合慢慢發力,至頸部有發熱感覺。

三、雙手十指交錯置於腦後,前臂夾住頭,手往左慢慢使勁,頭往右側配合慢慢發力抗拒,至疲勞後放鬆;相反,手再向右側慢慢使勁,頭往左側發配合慢慢力抗拒,至疲勞後放鬆。

必須注意的是:鍛煉前宜先找有關的正規醫生查詢,經醫生指導後,鍛鍊時動作要循序漸進,緩緩而行,忌用力太猛,以免損傷頸椎。

關於頸椎病的防治,總結口訣為:「頸椎患者別着急,康復主要靠自己;晚上不宜高枕臥,早起漱口練抬頭;俯首工作有限時,扭頭動作不能急;常做頸部保健操,頸部病痛少求醫」。

作者為中醫學博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