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

她們仨 - 方卓如

2016年5月26日 - 信報

楊絳先生以過百歲高齡辭世,中國真正嘅知識分子應該絕種。楊絳德高望重到可以稱之為先生,在世嘅女士並無其他人,仲唔係消失的國寶?佢如何德高望重?有冇睇佢寫嘅、非常恐怖嘅《我們仨》。說其恐怖,係因為內容直情係中國知識分子慘絕人寰嘅故事,浪費生命嘅寫照。但係楊絳寫出來嘅文字平平淡淡,沒有半絲感覺,更何況一點仇恨,彷彿是道出一個虛構故事,但其實是自己幾十年親身經歷。面對綿綿不絕嘅困境,貧病批鬥交煎,到晚年丈夫女兒先後離去,還可以淡然寫本書記錄三人生活,無仇無恨,道行之高,只有真正讀書人世外之心才可達到。

凡事沒有如果,如果錢鍾書楊絳留在牛津沒有回國,會否變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沒有回國,毋須花時間譯毛選,毋須浪費精神在宋詩,成就會否更高?沒有回國,《管錐篇》就不用以艱深文言文寫成,避過紅衞兵毁滅,今日會否成為一本文字顯淺易讀嘅鉅著?不過楊絳沒有後悔回國,不想做二等公民,寧願做一等蟻民。知識分子,書中訓話,係唔可以苟且生存。

廿一世紀,見到咁多案例,讀書切忌半桶水。一係,你就要讀到錢鍾書楊絳嘅級數,書中自有一片天,無懼世情險惡,內心充實就天下無敵,一張枱一張凳就可以過一生。又或者,你要早早脫離讀書行列,去發展自己興趣為事業,好似Facebook、Apple一樣。讀到半桶水,碩士博士,出嚟又係搵份工,返工等放工,自覺大才小用,為口奔馳。

最弊為咗讀書欠下一筆債,清還完畢,已是十年身。到頭來,有讀書人嘅頭巾氣,冇知識分子向內心找尋世界嘅道行,過着俗世要求嘅生活,唔使104歲,你34歲已經覺得命太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