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 信報
許多患者在門診看病後會習慣問中醫師:「飲食上有什麼禁忌?」此問題在中醫上的確十分講究,食物的寒與熱、清與補是一大學問,實在難以三言兩語回答清楚。而在各種飲食禁忌之首,有一個最簡明的要點:「吃少一點」。無論是哪種食物的禁忌,都必須注意整體飲食量要減少。
自然界的動物生病,很多時會藏起來不吃東西,讓自己痊癒。人也一樣,大部分病情都會讓人的胃口減弱,這是人體的智慧,少吃、不吃東西,使身體集中精力去痊癒疾病。這種方式可稱為少吃、斷食、辟穀,屬於傳統中醫療法的一種。或問:生病了不吃東西的話,哪裏有氣力去對抗疾病?不少研究發現,暫停飲食一段時間後,人體就會啟動自我修復的機制;而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說,雖然食物可以產生人的正氣,但正氣產生之前需要先消化食物,這也需要消耗人體的血氣,先減少後未必能加,那就不划算了;別忘記人身體裏面已經收藏了足夠的精氣,中醫認為五臟就是藏精氣的地方,就算你不吃東西,健康人是有足夠正氣去療癒疾病。
不吃什麼比吃什麼更緊要!凡是生病,除了應當少吃或暫時不吃外,如果還是想吃東西,最起碼要戒除肉類。尤其是各種發熱病,在《黃帝內經》記載:「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發燒之後吃肉則會復發或出現後遺症,一方面吃肉會容易導致內熱而使病情加重,而更重要的,肉類本是難消化的食物,生病之後吃肉,人的血氣就用在消化食物而無法集中抗病,因此吃肉容易導致病情遷延不癒。除了不吃肉以外,各種難消化的食物也應該要禁忌,例如煎炸、油膩、奶蛋、黏滯、腐臭的食物也包括在內。從正面的說,那就應該多吃素食的食物了,穀豆果菜都是容易消化的食物,中醫每每囑咐患者飲食清淡,例如生病的時候應當吃粥,就是為了不要耗傷腸胃之氣。有些人誤以為吃素容易肚餓,其實這不是素食有問題,反而是吃肉難消化導致飽滯感,素食容易消化不傷腸胃,是生病時的最佳選擇。
一般民眾總以為病了要補益、吃肉就補,就連感冒這些小病,都以為不吃肉就會死掉;還如孕婦分娩之後,傳統上坐月子應當飲食清淡,但是現在生活富裕了,很多人以為吃燉雞、燉豬腳才夠補,實際上可能會幫倒忙,腸胃承受不了反而讓身體更虛。弔詭的是,如果醫師囑咐患者要戒肉,有時病人反而會覺得醫師說的奇怪,形成醫師也不敢違逆患者的觀念、不說此醫囑了。所謂病從口入,如果連自己的嘴巴也控制不住,怎能掌握健康?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