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 信報
原來這是一種愈來愈普遍的做法,但對我來說,是一種怪現象。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好不容易讓孩子考上心儀的小學(箇中的努力與辛酸是另外一個故事),為了確保孩子前程錦繡,在收到入學通知書那天隨即為仍在上幼稚園高班的孩子報讀小一補習班,進行為期超過半年的預習。
我聽了何止訝異,簡直是生氣。假若幼稚園時要念小一的書,那麼還為什麼要上小一?假如什麼都要學在前頭,那麼上學還有什麼意義?光等放小息?
自小身後有一大串補習老師跟尾的孩子有一樣肯定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在學校不肯專心聽書。一早預習過的,容易叫孩子發悶,那麼他當然不是發白日夢就是逗同學耍樂或是挑戰老師啦,知道放學後就有補習老師一對一「餵食」的,當然也不用上堂留心聽講,什麼都有人補漏,測驗考試還幫手「捉題目」,捉不中還沒資格稱為專業補習呢!
我不是不明白現今校園競爭激烈,問題是大家首先需要了解,校園內的教育是什麼一回事。如果求學真的只為求分數,那麼就無所不用其極地向分數進發吧!可是,課堂內學的、最能受用一生的其實不止於此。老師授課,其實是把知識一道一道拋出,學生一件一件的接,有的接得到多些,有的接得到少些,不知所措全掉在地上的也有,可是,這也是一種訓練啊!吸收知識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程序,從聽與看,到接收到腦中記憶、思考及消化,更進一步的是懂得找重點,經過用功溫習及反覆練習達至滾瓜爛熟的境界,再運用良好的表達能力在測驗考試時把實力使出來,以證明自己真的學懂。假如家長們看不過眼,在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及機會學習及練習之前就提供捷徑,即場收效的是為成績買了保險,但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將來會付出代價。
近年,高材生成功考進著名大學最後卻畢不了業的個案時有聽聞,公司僱用履歷漂亮的年輕僱員卻連最基本的主動性及學習能力也欠奉的大有人在,歸根究底就是受Spoon-feed文化影響,年輕人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辦法」才是王道。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在知識,而是方法──是思考的方法、處事的方法,也包括做人的方法。一個化學生的涵養不在他能駕馭本科,而是他接受的訓練會讓他相信數據、實驗與證據,在他日後的人生,他很大機會會循這個方向去走每一步路;念歷史的呢,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任何事,都慣性以前人的遭遇和教訓引申至自己的境況從而作出思考;念文學的,容易偏於使用感性思維……這些都是通過教育去成就的自我塑造,遠遠超越了強記了多少方程式、背誦了多少詩句,甚或取了多少次滿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