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 - 信報
現在試幻想一下,假設孩子沒有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時,你心裏明白這是他的責任,而非父母的責任,你希望讓他承擔不負責任的後果時,你會採用哪種模式呢?(1)「我跟你說了多少遍,這是你的責任。你再這樣下去,我就不理你。」(2)「孩子,你再這麼不聽話,我就不疼你了!」(3)「孩子,我們很愛你,但不代表我要認同你這樣的做法。你必須知道,這是你的責任。你可以選擇不聽我們的勸告,但你必須要承擔沒有完全承擔負責任所帶來的後果。」
懲罰孩子妥當嗎?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用懲罰的方式,去回應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就能讓孩子明白那些行為背後所須承擔的後果。或許我們會痛打孩子,讓孩子明白不負責任會惹父母生氣;或許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負責任或許會讓他們失去父母的愛;甚或我們有時候氣在頭上,不自覺地說了些難堪的話,讓孩子感到他們這樣做是羞愧的、錯誤的……
也許在父母的經驗之中,某種懲罰的方式表面上帶來了正面的效果。然而,這些「正面的效果」其實只是一種扭曲的平衡(distorted equilibrium),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建立自由而健康的關係。有些孩子或許害怕失去父母的愛,他們傾向以行為表現來換取愛;有些孩子或許把「自我」與「好壞」結連,產生了自我厭惡(self hatred)或自我拒絕(self rejection);有些孩子或許傾向訴諸暴力的行為,以宣洩或表達他們對父母的不滿或憤怒。
在十多年與不同的家庭同行之中,我慢慢體會到管教與懲罰並非來自形式上的差異,而是來自於父母背後對生命的理念。真正的管教能夠建立孩子的自尊感與安全感,當孩子偏離正軌、失去方向的時候,父母能夠協助他們重回正軌,糾正並釐清他們偏差的行為與觀念,同時指引方向與出路,而當中並不帶有任何的批判與情緒;父母對孩子在偏差行為的懲罰,也許是父母因為感到不被尊重、被冒犯、被拒絕等,以致有時候不自覺地將這些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甚或撤回對孩子的愛。這往往帶來了孩子對權威深層的恐懼,或帶來更強的叛逆力量。
管教是一種依靠
父母們,孩子在某些成長過渡的階段,縱然現象上會拒絕你對他們的管教,這讓你感到氣憤、挫敗或乏力。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心裏仍然渴望父母的管教,那是一種依靠的感覺,致使他們不會迷失了成長的方向而不自知,讓他從中能夠獲取生命前進的智慧與力量,而不是一份恐懼或報復的感覺,讓他只能帶着戰戰兢兢或憤世嫉俗的心情,去探索世界和建立關係。孩子的生命需要父母的守望,致使他們能夠從愛裏繼續茁壯成長,也讓他們能夠出於對自己的珍惜,及對自己和身邊人的一份愛和尊重,肩負起生命成長的責任。
LPD®教育系統設計者及啟導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