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星期四

孩子的成功之道 - 馬露明

2015年1月17日 - 信報

我在聖誕假期裏讀了一本好書,名為How Children Succeed(中文版:《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作者保羅.塔夫經過了多番研究、採訪,追蹤了不同孩子的成長階段,並且走訪了多位教育專家,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恆心和好奇心等性格的隱藏力量是孩子的成功之道,他以此作為本書英文版的副標題。

「成功」非等同尋厚職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成為人中之龍,而為人父母者更是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書作者將其定義為:在學校表現優秀、取得大學學位和找到一份高薪厚職。然而,他認為成功並非完全取決於學業成績,取而代之,非認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例如堅持不懈、富好奇心等性格特徵──其實更為關鍵。

其中,作者分享了一項美國的實驗結果,尤其發人深省。

研究人員為來自低收入家庭、且成績較差的高中生安排額外課程,幫助他們提高認知能力(例如數學、科學和語言能力等)以改善學業成績。結果顯示這群高中生的學業表現的確大大改善了,有些甚至成功考獲大學的入場券。但隨着研究繼續,當中竟然有一定數量的學生不能順利大學畢業。

缺乏自制力難成大事

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錯呢?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學生缺乏自制能力、恆心及毅力,在處理友誼及情緒問題方面感到吃力,因而影響學習成效、甚至要放棄學位。由此可見,單靠認知技能仍不足以應付生活挑戰。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沃爾特.米歇爾在六十年代進行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要求孩子單獨留在裝有攝錄機的房間裏,並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研究人員其後離開房間,並告訴孩子如果他回來時棉花糖還在,便能得到多一塊作獎勵。

有些孩子從一開始便直接吃掉棉花糖;有些則為了抗拒誘惑而嘗試做小動作來分心——背向棉花糖、唱歌或講故事。最終有部分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經過長時間的追蹤研究,米歇爾發現這些經得起眼前誘惑的孩子有較佳的自制能力,長大後更容易成功,進一步證明非認知技能正是成功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作者徹底扭轉了我們一貫的想法,非認知技能如自制能力、恆心和責任感等是可以被開發和量度的。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從小培養孩子好性格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育系碩士、JEMS Learning House校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