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星期四

香港的三個世界第尾 - 許芷茵

2015年1月24日 - 信報

2012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指出,每天與幼兒進行親子閱讀活動,對提升孩子在十五歲時的學習能力有顯著影響。而根據「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2011年的研究,家中擁有圖書,並每天有親子閱讀活動的家庭最能改善兒童的閱讀能力。有趣的是,香港小朋友的「閱讀能力」在2011年的PIRLS中排名第一,但在「閱讀動機」、「享受閱讀程度」及「家長閱讀習慣」方面均位列榜尾!這樣的現象叫人驚訝又心酸,解構下來,香港小朋友的閱讀能力高,在「工多藝熟」的前設下,他們的閱讀量肯定大,但並不享受過程,如果連「閱讀動機」也偏低,難道一切都是被迫?

我自幼喜歡閱讀,由小學至中學,每天總是盡快完成功課及溫習(有時少不免馬馬虎虎),以便一頭栽進書海裏。從小到大,床邊總是堆滿一疊疊的書,到哪裏都鑽進書店。現在工作夠忙,每天也得抽出半小時至一小時看書,旅遊或公幹更開心,可以往行李箱塞上十本八本書看個夠──等飛機時看,坐飛機時看,睡前看,一個人吃早餐午餐晚餐也看。雖不至於「一日不讀書,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但身邊有書是自然不過的事,有書本陪伴,從來不會覺寂寞。

身教重於言教

有人問我如何培養閱讀習慣,我其實很用力地想了良久,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我的父母都是看書之人。在我家,電視少開,記憶所及是爸爸媽媽也常常捧着書看。買玩具呀什麼都可能會有限制,但走入書店挑書,媽媽一定全數付款。除了我們的兒童及青少年書籍,爸爸媽媽書架上的書也歡迎我們隨時閱讀,我記得小一時家裏有一套西遊記連環圖,看得可以倒背如流,之後看水滸傳以及很多翻譯小說,隨後把媽媽的三毛、瓊瑤及亦舒小說逐一追看,她也從來不阻止說未成年少女不能看愛情故事。有時我想,人家國際性的調查總是有點水準,「閱讀動機」及「享受閱讀程度」跟「家長閱讀習慣」肯定是有關係的吧!不斷跟孩子解釋閱讀的好處與樂趣,但自己從不拾起書本,會有多大的說服力?身教重於言教,老生常談總有其道理。

閱讀的好處相信大家都能琅琅上口吧!較「功利」的說法是鞏固孩子的語文基礎,提升其理解能力,對其求學 ──涵蓋語文科的作文、文法運用及閱讀理解,以至其他科目的解題及表達能力──大有幫助。但其實更長遠的好處是透過分享別人的經歷、情感及人生經驗培養同理心、思考能力以及洞察力,擴闊視野,開拓心靈。最近跟推動親子閱讀的慈善團體「童思藝語」的創辦人何美儀談起,她主張的是「閱讀=吃飯」──身體靠吃飯來攝取養分,心靈靠閱讀來滋養。前幾天收到連鎖書店Dymocks會全線撤出香港的消息,心情頓變得沉重──賣鐘表或包包的店舖百家爭鳴,卻容不下一家高質素的書店,這個城市的心靈滋養指數值得我們留意及反思。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