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 信報
有家長問我,和子女相處,最重要的滿足他們的要求,還是聆聽?我答,「是聆聽!」
「為什麼是聆聽而不是滿足他們的要求?」
「因為聆聽才知道子女真正需要一些什麼,滿足他們的要求可能『治標不治本』也!」
「聆聽真的是這麼神通廣大?」家長追問。
「真的。正如Dr Thomas Gordon湯瑪斯.高登博士在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父母效能訓練說:『默默傾聽』是相當有效的非語言訊息,能讓對方覺得真正地被接受了。」
「對方覺得真正地被接受重要嗎?」「非常重要,湯瑪斯.高登博士認為,『如果一個人能發自內心地接受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的能力。有個簡單易懂,似非而是的人生論調說:當人覺得被他人接受時,他就能破繭而出,開始考慮要怎樣改變自己,如何塑造全新的自我,如何成長,使自己更有作為。』」
「被他人接受真的有這麼大的威力?那麼做父母的豈不是一定要學『默默傾聽』,讓子女感受到被接受?」「正確。前些時我在報章讀到一位在伊利沙伯醫院骨科病房註冊護士的文章。該護士說,幾年前,當她還是一名護士學生時,要到病房工作。其中一項工作是替一位女病人清洗腳部的傷口,每次洗傷口的那段時間,女病人都將家中女兒反叛的家事,向她一一傾訴。護士一邊和她清洗、一邊聆聽及安慰她。隔了數年,該病人再要入院做手術,當她知道護士仍在這間病房工作後很開心,立即找她,兩人「重逢」後女病人多謝護士當年聽他傾訴,更笑說上次出院後,對人生的看法積極了,感覺好像傷口特別快復原!這便是聆聽的威力了!」
「真的是那麼功效卓著?那麼你有沒有試過用聆聽與子女溝通呢?」
聽到心底話語
「試過,那次我用『默默傾聽』方法加上些肢體語言及『哦』、『哼』、『我明白』及『複述』便成功讓兒子說出心裏話。」以下是片段內容:
兒子: 我今天被中文老師罰出課室。
我: 哦?
兒子: 因為中文老師教得悶,便和同學傾談。
我: 你和同學傾談?
兒子: 係,但是,除了我傾談,其他很多同學都在傾,為什麼偏偏要罰我?這樣做不公平!
我: 哼!我明白!
兒子: 其實,如果老師教得好的,我會好好心機聽書的,但我的中文老師使人悶到發慌呀!
我: (沉默)
兒子: 我諗……我諗將來。都係收歛些好,如果下一次被校長巡堂見到,我可能被斥責或記過,吃虧的還是自己。
我: (點頭)
「你的對話證明『聆聽』有用,你讓兒子暢所欲言,從最初被老師罰出課室責怪老師,到最後反省這樣做只會害了自己。是個成長過程。」
「對,我藉『聆聽』接受了兒子,兒子因被我接受,自己想出建設性結論,慢慢成長!」
家長「默默傾聽」,比「發表偉論」,對孩子成長更加有效!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