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
那,「六」是什麼東西?
我有給你們發補充講義對不對?補充講義裡面有一個圖:六分成三陰三陽,可以說是「風暑濕燥寒火」六氣,也可以說是人體的正六經。
姑 且這麼說好了:中國人推衍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照理說中國人習慣的表記法是是一種陽爻、陰爻、陽爻、陰爻……一種類似101010二進位的電腦表記法,可是呢,當我們要把四象推成八卦的時候,發現:不對,人的身體,用八卦一路表記上去好像不對勁!也就是,人體做了一件八 卦沒有做的事情。然後在核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說:哦!原來,陰、陽是一正一反,一路「正跟反」、「正跟反」那樣子分化下去,人會散掉。「正」跟「反」 中間必需有一個正反相合的接點,要使陰陽調和,還要有一個「調和力」!所以呢,在四象變成八卦以前,就發現「太陽」跟「少陽」之外必需加一個「陽明」,然 後「太陰」跟「少陰」之外要加一個「厥陰」,有「正力」跟「反力」跟「調和力」三者,才能讓這個結構穩固不散。
於是就發現:陽的世界,「正」、「反」、「調和」,有一個三角出現,在陰的世界,「正」、「反」、「調和」,又有一個三角出現。──對不起,我這不是在講六腑,是在先講六經── 然後這兩個三角,一陰一陽扣合在一起,人類的肉身才能穩固。這樣子調整出來的六道能量結構,也就是我們的六經(十二正經,手經足經合算一條而言),你們講 義畫的就是那個結晶體。我有給你們發補充講義對不對?補充講義裡面有一個圖:六分成三陰三陽,可以說是「風暑濕燥寒火」六氣,也可以說是人體的正六經。
姑 且這麼說好了:中國人推衍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照理說中國人習慣的表記法是是一種陽爻、陰爻、陽爻、陰爻……一種類似101010二進位的電腦表記法,可是呢,當我們要把四象推成八卦的時候,發現:不對,人的身體,用八卦一路表記上去好像不對勁!也就是,人體做了一件八 卦沒有做的事情。然後在核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說:哦!原來,陰、陽是一正一反,一路「正跟反」、「正跟反」那樣子分化下去,人會散掉。「正」跟「反」 中間必需有一個正反相合的接點,要使陰陽調和,還要有一個「調和力」!所以呢,在四象變成八卦以前,就發現「太陽」跟「少陽」之外必需加一個「陽明」,然 後「太陰」跟「少陰」之外要加一個「厥陰」,有「正力」跟「反力」跟「調和力」三者,才能讓這個結構穩固不散。
而「六」的結晶,你們大概也不會覺得很陌生哦,因為在大自然之中,你看水的結晶就是六芒的,很多礦物的結晶也是六稜的。你會發現:一但進入「六」這個結構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會穩定下來。
所以一個臟腑要生生不息地運轉,需要「五」,然後呢,這個生命體需要持久安穩,就需要「六」,這兩個數字都是高等生命不可或缺的。
所以五跟六的義意就在這裡,同樣是那個器官,在五的世界扮演一種角色,在六的世界又扮演一種角色。
你看哦:在六經裡面,凡是臟都在「陰」的地方對不對?比如說脾跟肺是「太陰」,心跟腎是「少陰」,心包跟肝是「厥陰」,因為臟屬陰、腑屬陽嘛。所以六經的世界裡面,六條陽經是腑,六條陰經是臟,也就是說,我們五行世界裡面的那個表裡關係,在這個六經的世界裡面又給了它一個不同的屬性,而這兩種屬性都是對的。
你們看六經的分類,會覺得「心包」跟「肝」是在一起的,「大腸」跟「胃」是在一起的,「心」跟「腎」在一起,「三焦」跟「膽」在一起……怎麼跟我們才講過的什麼「肝膽相表裡」、「脾胃相表裡」又不一樣了呢?這兩樣東西是不可以妥協的,都一定要存在才行。
這個五行跟五臟的相推、跟六經的這個東西哦,請各位要回家做一點點回家功課:去看一看,去找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個東西看得越熟越好。
請各位同學看一下六經是哪六個東西?那我們也發現,五跟六的對應都不很一樣,對不對?
在六經裡面,你會看得到,三陽經多半是腑、三陰經是臟,對不對?因為臟是比較陰,腑是比較陽,所以六經的分配,臟是屬於陰的,腑是屬於陽的,這沒有問題喔。
可是,人體有十二條經對不對?十二,是五加七,也是六加六,那麼我們中國人說人有「五臟六腑」,那五臟跟六腑加起來才十一啊!沒有補足「十二」這個數字,那這多出的一是怎麼來的?
其實,在馬王堆出土的古脈經裡面,他們只算人體有十一條經脈,少掉一條今天說的「心包經」。
當然,你說「心包經」它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人體是有「心包絡」這個東西的。可是為什麼五臟跟六腑加起來是只有十一呢?而心包,是三陰經不是陽經,所以說它是「臟」而不是「腑」囉?那,我們怎麼不說人有六個臟呢?
這個問題,其實答案還蠻簡單的喔。就是:中國人的五臟裡面說的「心臟」這個東西不在肉體上。
中 國人說的「心臟」是一個靈魂上面的器官,這個東西是沒有肉身物質的部分的,那「心」在肉身的對應點呢,就是「心包」,也就是說啊,我們肉體中在搏動的這顆 心臟,其實在中醫比較古老的觀點裡面,會把它稱為「心包絡」。所以我們才會有一句笑話說:「中國人的心是正的,外國人的心是偏的。」因為,中國人的觀點裡 面,「心臟」這「君主之官」是在正中間的。如果要把它畫的更仔細,其實畫得出來的。就是說人的靈魂上有個器官,那個器官就是我們英文說的「Mind」。這 個東西喔,如果假設你的靈魂體跟你的肉身是重疊的話,「那個東西」好像一個倒放的很大的柚子,它從前胸後背都凸出肉身之外。那,要怎麼樣跟身體找到它的對 應點?你們在看針灸的穴道,人體上半身會有些叫作什麼「靈台」啦、什麼「神道」啦,就是「靈」什麼、「神」什麼那些穴,會把這個東西浮出肉身的交界點的那 個圈圈勾勒出來。就是說那個東西其實是一個球狀的,凸出肉身的東西,而在它與肉身的接觸點,我們會定出一些什麼靈啊、什麼神的穴道。而那個東西才是中國人說的「心」。我們在喜極悲極、墜入情網、有強烈情緒的時候,你主觀的身體感也會曉得,那個情緒的能量是從前胸凸出肉身之外的。
至於「心跳」,中國人的《黃帝內經》說那是:「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認為說人的胃氣通往這邊,然後才有這個跳動,可以感覺到它上面的衣服在震動。那外國人看到這個說法,就覺得:「中國人實在太可笑了,怎麼會明明一個心臟在跳動,你說是『胃』的大絡?」
其實,這段話主要的意義是說,心臟跳動,要受到脾胃的後天之氣的支援,「絡」這個東西就是從脈上面分岔出來的東西嘛,本來就不是說你的胃有一部份在跳動,不 是的。那是指胃氣、後天之氣在支援著你心臟的跳動。在臨床上,這是很真實的:你把脈把到一個人脾胃脈不見了,胃氣絕了,這個人就非死不可了。心脈、腎脈沒 了反而不見得會死。
那我們來看五臟對五腑喔:就是「心」跟「小腸」是相對,對不對?「肝」「膽」相對,「脾」「胃」相對,「肺」「大腸」 相對,「腎」「膀胱」相對,那第六個腑,是什麼呢?第六個腑到底是「三焦」腑還是「心包」腑?十二經脈你扣掉五個臟之後,剩下來還有七個。那,七個,應該 是「五臟七腑」啦?「三焦」也可以算一腑、「心包」也可以算一腑才對吧?
可是實際上,心包,因為是對應到肉身的這個心臟去,所以心包到底是要算腑 還是要算臟,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們說凡是構造上兩頭通的就是腑,不通的就是臟:就像胃啊腸啊都是東西可以進去、出來,那你說一個人跳動的心臟,不是也有血 進去有血出來嗎?它也是通的啊,它也具有腑的性質啊。
可是,在說明了「心」是形而上的東西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要把「心包」跟「心」合起來,才算一個完整的臟。
「Heart」這個東西,在靈魂的部分稱之為「Mind」(中醫說的『心』);在肉身的部分稱之為「心包」也就是我們左胸裡面在跳動的心。人的心是跨到兩個不同次元的存在。
這個觀念先有,你就不會覺得說怎麼「五臟七腑」要說「五臟六腑」?因為「心包」代替了「心」虛懸的位子,可以狐假虎威一下,就不必算腑了。
另外,有一本最近蠻紅的書叫做《黃帝外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現在臺灣真是紅紅火火。它那個裡面有一篇說人有「六臟七腑」才對。它就說,人的第六個臟是什麼?是「胞胎」,就是子宮。子宮能夠孕育出下一代,難道不是很重要的臟嗎?那它為什麼不能算到五臟裡面?
我們說過,人有五行相推的五的系統;六經穩定結構六的系統;上面還有奇經八脈「八」的系統,那是能量更升級的系統。那這個「胞胎」,你說它是什麼氣?說五行 的話,是水火之氣的交融,你說六經也是什麼心經跟什麼經,但是「胞胎」在我們中國人的歸類跟計算裡面,胞胎屬於奇經八脈裡面的「衝脈」跟「任脈」。也就是 「胞胎」這個看起來是「臟」的東西,它的能量來源是更高層的東西,因為子宮其實很偉大,能生出下一代,對不對?所以它的能量是從更高一層的靈魂體來的,所 以所以它既不能算五臟也不能算六腑,也不能算到六經,因為它是從更高層次的「八脈」現象化的東西,所以就超脫於這個五臟六腑的結構之外。這是一點。
那另外,《黃帝外經》說,「七腑」應該是有「心包腑」才對,那七腑,心包腑因為跟心重疊了,因為心包腑要在肉身代替「心」臟,所以大家不好意思把它當腑,就 不去講它閒話,故意不去為它下定義。所以心包和子宮都要扣掉。因此,即使人體有六臟七腑的形質,扣來扣去,還是只剩下五臟六腑──《黃帝外經》裡面有一篇 是在講這個東西。
因為《黃帝外經》最近太紅了,我就多講一點閒話好了。因為現在有非常有名望的中醫師在推廣這個書,說《黃帝外經》一定是真本喔, 是當年漢朝失落的書……其實我覺得這話講得太過。因為《黃帝外經》這部書,現在是取了這個名字所以很聳動,但,這一本書它是從哪裡來的呢?是清朝康熙年間 有一位陳士鐸,他出版的一本叫做《外經微言》的書。現在出版社說的《黃帝外經》就是那本《外經微言》。那陳士鐸的醫術,我們如果以他的著作內容來看,就是 我們後來說的「傅青主」的流派。傅青主是明末清初的人,可能傅青主當年是什麼有一點政治上面的身份問題,有些資料不大方便出版還是怎麼樣,所以有人把傅青 主的醫學的內容去交給陳士鐸出版,所以陳士鐸的什麼《石室秘錄》啦,《辨證錄》啦,那些書都跟傅青主的醫學有相當高的重合性。平常我在看《傅青主男女 科》,如果覺得某個方子好像劑量怪怪的,我就會翻開陳士鐸的《石室秘錄》來對一下,因為裡面的證跟方都是重疊的,像是同一本書的兩個版本。因為陳士鐸的 《石室秘錄》等於是《傅青主男女科》用另外一個思想邏輯去編排的東西,而陳士鐸的《外經微言》,就是《石室秘錄》或者《辨證錄》裡面的臟腑觀念的總綱,所 以《外經微言》,講白了就是傅青主的內外科的理論架構,如此而已,就是傅青主那一門的心法。那你說,傅青主的醫術高不高?那當然很高!那他的《外經微言》 有沒有一讀的價值?我覺得有啊。
我為什麼會說《黃帝外經》這件事情呢?是因為,現在《黃帝外經》出版了,有一些不太明白狀況的人,就只看著那本《黃帝外經》就說:「這是中醫偉大的道理!」因為覺得這本是偉大的書,而話題傳開了,而使得有些人就直接去單單讀這本書,這樣子很沒有學習的效益。
你要把《黃帝外經》去跟陳士鐸其他的什麼《石室秘錄》等等書合在一起參看,你才知道他講的這些道理,在方劑上要如何運用,這樣才會是一個完整的學習的過程。不然那些虛玄的道理,單獨而言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
這是第一點。在學習上面不好。我們說過要「體用合一」,如果你不知道那個理論要怎麼用,你幹什麼要學它?
那另外一點,就是,《黃帝外經》的那個文筆,如果待過中文系的人,一定都曉得先秦兩漢的文字,沒有那些時髦的形容詞,就是沒有哪些個語氣詞,它的那個用字、 那個句法、都不是先秦兩漢時代會有的。所以你硬要把《黃帝外經》說成是什麼失落千年再出土的真蹟,我覺得太過分了。如果你把這本書丟給中文系的人,馬上就 破功。那出版商為了要把它賣得好,於是就炒作成這樣,明曉得它不是真的,也要把它講成真的。我就覺得很過分。──那個出版社推這本書而辦的演講我剛好有去 聽,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我們要學時方派,就要學《傅青主男女科》,因為《傅青主男女科》是時方派中非常偉大的一環。那你拿《黃帝外經》來對著看,可以增加你學習的吸收理解,這是不錯的。但是糊裡糊塗地把這種清朝時代的好書說成是漢朝時代的好書……好像有點那個。所以稍微澄清一下。
它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跟它是不是漢朝的書沒有關係。
剛剛講到「心包」的問題,像中醫師常常都在講啊,真正的「心臟」病,只要一發病人就死。因為如果那個邪氣真的可以攻到你的「靈魂的心」的話,那立刻你的靈魂 跟肉體會脫開,你沒有辦法承受這個東西。可是現在有那麼多人都在得心臟病,怎麼都不死啊?什麼風濕性心臟病,什麼心臟瓣膜病,什麼心室肥大有的沒的……如 果你不能夠知道「靈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兩個層面的東西的話,你就會覺得中醫的理論充滿矛盾:「都說真心臟病一得就死,然後又有那麼多心臟病得了人 還不死!」你會覺得很奇怪。
這真的不必奇怪,因為它們說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像這個問題,其實歷代醫家,在民國 之前,沒有很多人提出。為什麼呢?因為民國以前沒有西醫說的「心臟病」這個詞,也就是「心絞痛」這種病我們會把它稱之為「胸痺」。那「胸痺」,在張仲景的 書裡面有很完整的醫法,而那些醫法呢,都讓你覺得:他在處理的是要把你心臟周圍的很多痰水拔掉。也就是說,如果你肉身的心臟有某些病變,那個肉身的心臟本 身不一定是源頭,而是你肉身的心臟周圍有太多邪氣把它包住了,以至於它產生了病變。所以美國的倪海廈醫師就說了一句蠻有意思的話,他說:「你說心臟瓣膜病 變,那個真的是心臟瓣膜病變嗎?」他說:「那個我們冰箱裡面平常用來保存食物的保鮮盒,如果你有點變形了,它蓋子就蓋不好了,那個是保鮮盒受到不適當的壓 力而變形,所以蓋子蓋不好,所以你的心臟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環境不適當的壓力而造成有點變形的現象的話,你認為是那個蓋子不對嗎?要把蓋子換掉一個或重削 出一個新形狀嗎?你應該是要把那個環境上壓到它的東西拿掉才對吧?」
雖然大家聽起來,這個例子舉得好像有點粗,有人會說「心臟跟保鮮盒怎麼會一樣?」但 是,他這句話是非常經方派的思考,因為我們經方派的人在用《金匱要略》治心臟病的時候,都有非常高的療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臟周圍那些壓到它的 東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為在臨床上確實比西醫醫得好,根本不用動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所以,確確實實臨床有療效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承認它的價值。
而,大部分現在說的心臟病,都不是中醫古書說的那個「心」得病。
那我現在跳到六經的地方來講:人的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在六經結構是一對的東西。也就是,如果你的肝很不好的時候──我們先不走五臟來講。如果走五臟來 講,就是鄭曼青先生提出的:「喔,這個現在這些心臟病喔,得了好久都還沒有死的,不應該叫做心臟病,應該叫做『心包絡病』,因為這個心包絡是五臟裡面肝木 生心火燒過來的。」這個是用五臟的想法來講。──但是如果你用六經的講法來講的話,就是六經的每一條經,它都有管到人的身體的一個區塊。比如說我們說感冒 一開始是太陽病,太陽經最先受邪,那這個太陽經的區塊可能是人的比較表面的區塊,那其他的經的區塊就更加地靠近裡面。而六經裡面最裡面的,就是厥陰經,厥 陰經就是「肝經」跟「心包經」,那當你的身體以六經掌管的區塊拆解──說哪一個經的感冒會干擾到你的身體的哪幾塊──就把人當成一台車這樣一塊一塊拆下 來,先拆車門再拆什麼……那到最後剩下厥陰,剩下肝跟心包的時候,人體還剩下哪一塊?咦,就是這個膈膜上面,心臟下面這一塊,胸腔扣掉肺部剩下來的空間, 就是我們中醫說的「膏肓」(廣義的)區塊,「病入膏肓」的「膏肓」。
所以,搞了半天,這個厥陰病,就是這個膏肓區塊裡面有一堆亂七八糟東西把這個心臟弄到不能跳。我這樣子講,是在說,如果要治這個心臟病,從六經裡面的厥陰下手會有相當的治癒希望。就像美國倪海廈先生在他的網站說,曾經用過厥陰經的 代表方「烏梅丸」,他就說:「『烏梅丸』的辨證點,你如果看到那個人的舌根有一塊黃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體的心臟被一層熱痰包住,在這種情況下, 他就會同時具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個證。」因為厥陰膏肓有病的時候,這裡面有痰。他說:「吃烏梅丸之後,這個人的心臟周圍的痰會從大便裡面排出來, 然後他三個病都好了。」這就是六經的方子厲害的地方,就是從厥陰進去就把膈膜之間的東西拿掉了。
我這裡是講一講心的概念,因為這個概念, 一直以來不很清楚。所謂「不很清楚」,就是說即使像倪海廈先生醫術那麼好的人,他還是會說:「中醫講過啊,心是君主之官,不會受邪,所以現在還有那麼多心 臟病,本來都是人類不應該有的,這些都是吃西藥毒出來的,被西藥毒了才有心臟病,不然的話君主之官怎麼可能受邪?」這個話其實講得有點偏掉,現在那些心臟 病,漢朝的時候都有,就是《金匱要略》講的「胸痺」,只是那個東西在傳統的中醫思考不可以稱之為「心臟」病,如此而已,只能稱之為「心包」。當然,西藥吃 太多,肝一直在拼命解毒,狂操到後來,解毒過程中燒出來的肝火都堆到心包去,造成肉體的心臟病變,這種事還是有的。
可是這個觀念是比較傳統、古老的中醫有的,你要現在路上隨便抓一個中醫來問:「中醫說的『心』是什麼?」「喔,就是心臟啊。」就這樣。
因為,「心臟」是無形的、形而上的東西,而我們中國人不能開天眼看靈魂已經很久囉,所以隨著時代的流變,大家當然是比較專注於有形的物體上面,所以漸漸的, 到底什麼應該是心臟、什麼應該是心包,就不會那麼清楚了。到了今天,等到西醫學傳進來了的時候,這個在跳的東西,如果我們中醫學根抵很深厚的話,這個在跳 的東西,這個英文叫做「Heart」的東西,我們的中譯名詞應該叫做「虛里」,對不對?「其動應衣」的「胃之大絡虛里」,就不應該叫做「心臟」,可是,中 醫也早就都搞混了,所以,解剖了告訴你那個在跳動的東西,就說這個是「心臟」,就變成這個樣子。那也沒辦法,因為中醫自己都搞混了嘛。
那你說,在 中醫古代解剖學,那個跳動的東西是不是叫「心臟」?的確是叫「心臟」沒有錯啦。可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經漸漸混淆了啦。因為《黃帝內經》雖然講得很完美,可 是最慘的一點是沒有附插圖,插圖都是後代的人補畫的。那你在人體上挖來挖去挖不到「心臟」,就只好拿那個在跳的東西叫做心臟了嘛。所以觀念就變這樣,從形 而上被打成形而下。
那接下來我們要講到五行的運化了。我很想把五行教給同學,是因為外面有許多醫術非常偉大的醫者,我覺得他們的五行觀 念,卻停留在一個不太完整說法。比如說有一位醫術非常非常偉大的醫生,他就說「火的性子就是上升,水的性子就是下降,木的性子是擴張,金的性子就是收斂, 土的性子就是穩定。」這你說他有沒有錯?那當然沒有錯啦,可是我總覺得這樣子講五行,有一點隨便。如果你要把五行跟五臟以及情志的關聯性結合在一起的話, 這個講法是不夠好的。
那我們就來從「水」開始講。
如果用五行相生,我們應該是「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春、夏、長夏、秋、冬,應該照這個順序來講。可是我們不要這樣講,我們照「天一生水」的講法來講,就是五行裡面講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這個順序來說。
來源:JT叔叔文章全紀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