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 信報
要想知道有沒有「過分保護」子女,家長只須撫心自問,你同意不同意以下的一句話:「與其喪志,不如斷骨」(Better a broken bone than a broken spirit)?哪個成功的運動員不是滿身傷患呢?哪個男孩子不是以身上的傷痕而自豪?要孩子有志氣,必須年紀小小,便教他不畏險不怕難,敢於失敗,之後重新站起來!
研究孩童學前教育的桑愛倫(Ellen Sandseter)教授,曾指出幼童要健康地成長,必須體驗過危險和恐懼,並加以克服。她列出六種幼童需要的歷險活動。
第一是克服畏高。孩子為什麼喜歡盪鞦韆?因為盪到高處,既刺激又危險。為什麼孩子喜歡爬樹?亦是同樣道理。城市的孩子無樹可爬,索性沿滑梯向上爬。許多家長看見通常都會阻止,恐怕孩子受傷。這便窒礙了孩子的歷險精神。桑愛倫認為:應放手讓孩子攀爬到足以令孩子恐懼的高度。
第三是帶孩子到郊外的池塘、溪流,讓他玩水,認識水的危險。火亦如是,不是叫孩子遠離火,而是教導他怎樣「玩」火。
街頭智慧
第四是任由孩子,尤其男孩子和其他孩子身體推撞和打架。可能敵不過對方,要捱對方的拳打腳踢,瘀痛幾天,卻學識怎樣保護自己,以及不要隨便動手。
第五是讓孩子適當地體味速度的刺激。孩子為什麼喜歡奔跑?因為速度令人腎上腺素激增,孩子從中體驗到快感,同時,他亦會因速度太快而心生恐懼。
第六是讓孩子在不熟悉的地方獨自探險。桑愛倫認為探險最重要,孩子要學會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環境怎樣應變,家長會發覺孩子比想像中更有創意。
二戰後的一代人童年時全經歷過上述的活動。當年,窮家孩子多在街頭長大,從小學懂不少「街頭智慧」,日後做事處世,受用不盡。今之孩子只會點到點的從家到學校、學校到補習社,極少家長會讓孩子流連街頭,難怪新一代沒有「街頭智慧」,不懂人情世故,「太天真、太傻」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