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 信報
兒童被過分診斷為精神病患者,在歐美是個嚴重的問題,過度活躍症(ADHD),對立性反抗症(ODD),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disorder),這些病徵愈來愈大量地出現在青少年身上。
即將出版的《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更是重重地把精神科的領域擴大,怪不得有人說:新版的 DSM-5,是專為藥廠而設的。
近年在臨床工作中見到的青少年,大都背負着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標籤。連五、六歲的小孩子,都不能幸免。多動症(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診斷,其實多動症定義是包括欠缺專注力和多動兩個部分,任何人如果在六個月內顯示有六種或六種以上不能專注的行為,及不能安定的動作,就可能被診斷為ADHD。
引起很大的爭議
近來常見的對立性反抗症,更是有趣,病徵是任何人連續六個月內與權威人士作對、反抗、不合作、亂發脾氣及怨天尤人等各種行為。餘此類推,所有不聽話的孩子(或大人),都有機會被歸類為對立性反抗症。當然,DSM 的準則也提醒我們,對立性反抗行為可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過渡性行為,不足成為病症,但是這並沒有阻止過多的孩子被歸入病類。
亞氏保加症就更奇妙,其病徵包括與人隔絕,不善社交互動,喜歡重複同一活動、行為及興趣。因為缺乏人際關係的應對技巧,以至嚴重地影響了個人的社交發展及能力。 如此一來,大部分性情孤僻的人或青春期的孩子,都可說是患有亞氏保加症。
精神病患的診斷,其實都是根據一組數字的統計,雖說有多項研究在背後支持,但是若干項目都是疑點重重。DSM即將出版的第五版本,整個諮詢過程中,在歐美行內行外都引起很大爭議,甚至引致一些重要委員的請辭。關鍵是,當孩子出現問題,很多父母都想找出原因,而專家的診斷,起碼為父母帶來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孩子生病了!
有一位資深的心理醫生對我說:「其實病症是專為孩子的父母而設的,如果你不告訴他們孩子患了什麼病,要吃什麼藥,他們就會說你無能!」
教別人與教子女
怪不得我們在一次家庭評估向一位母親提出她孩子正常的一面時,她十分肯定地說:「不單是兒子患有亞氏保加症,丈夫也是患有同樣病症!」 我原以為父母親會很高興知道孩子並沒有生病,但是對這位母親來說,這個病症是完全無可質疑的!
最近接到一個由心理醫生轉介的個案,他在信上說:「這十二歲的孩子從小就長期接受藥物治理,他被懷疑患有讀寫障礙,在應付功課及考試都有很大困難,他的行為偏激,常發脾氣,最近更有攻擊父母的行為。」這孩被診斷為專注力薄弱(Attention Deficit)及行為失控(Impulsive Control Disorder)。
這種長期用藥物治療的孩子多得很,好在這位心理醫生不只相信用藥,他同時認為如果可以增強父母的管教能力,孩子也許不需長期服藥。
父母的管教,與孩子的發展當然息息相關。但是怎樣才算是管教得宜?卻是一個有趣問題。這孩子的父母都是專業人士,母親尤其是個成功的人事管理專家,她說:「我在教導別人的時候,他們的反應都是十分熱烈的,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但是回到家裏,卻完全沒有兒子辦法!」
單方面徒勞無功
為什麼一個在課堂上叱咤風雲的人物,回到家裏就全無用武之地?這顯然不是缺乏知識的問題;而是腦袋裏明白的東西,並不等於可以付諸實際行動。知易行難,父母管教孩子,是個多層次的情況,有個人的層次,也有夫婦的層次。
最困難之處,就是在個人與夫妻之間的不同模式取得平衡。除非你是單親,管教孩子是個三人舞蹈,必須父母兩人的腳步跳得順暢,孩子才容易跟隨。否則,無論你有多大把握,單一方面的着力,往往都是徒勞無功。
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父母兩人無法彼此配合,造成母親與孩子難分難解。這種情況,母親其實不是教孩子,而是把滿腔情懷,半生的期望和失落,不知不覺地全部投入孩子的管教過程中。孩子不斷地接收這些屬於大人的複雜情懆,一方面變得世故,一方面又為父母憂慮,於是不停觀察大人的眉頭眼額,如此一來,母子愈接近,孩子問題就愈嚴峻。
在我所見到的問題孩子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背景都反映了母子關係緊密,而夫妻關係疏離。就像上述提及那孩子,一方面與母親不斷磨擦,一方面又是形影不離。母子二人每次經過一輪爆炸,都會相親相愛,這種大起大落的激情,正是夫妻之間所缺乏的。有趣的是,這對夫婦並沒有大矛盾,丈夫其實是個大好人,對妻子言聽計從,任勞任怨,為妻子洗衣服,做家務,是個模範丈夫,兒子卻說:「我的爸爸與別的爸爸不同!不要他洗衣服,他也要去洗!」言下之音,是挑戰父親的男性權威。
學習做成功父母
其實,這種質疑並非來自兒子,那是母親長久以來藏在心底的一絲遺憾,一方面享受丈夫的順從,一方面又渴望一個有立場有主見的男人,可以與自己分擔。這種微妙的心態,連她自己都不常察覺,兒子卻全部接收下來。兒子是母親的武士,自然地就會為母親出頭。當然,這個武士為你出了氣,必會回來討賞,那就是要你無條件地順從他。
因此,要了解孩子問題,就要了解父母的心結。父母不一定是對着孩子天天吵個天翻地裂,才會影響孩子。那怕在他們潛意識的一些暗湧,一聲輕嘆,都會走入孩子的下意識,成為他們行為的內涵。
要打救這些被困在藥物中的孩子,父母就要學習做成功的父母,但是那並非只從教子技巧着手,而是趁機整理自己埋在內心的情意結,改善夫妻關係的滿意度,做個無悔無怨的開心快樂人!因為孩子都是父母的守護人,父母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就會有所行動!不幸的是,這些行動往往成為他們的病徵,阻礙了他們自己的發展!
兒童被過分診斷為精神病患者,在歐美是個嚴重的問題,過度活躍症(ADHD),對立性反抗症(ODD),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disorder),這些病徵愈來愈大量地出現在青少年身上。
即將出版的《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更是重重地把精神科的領域擴大,怪不得有人說:新版的 DSM-5,是專為藥廠而設的。
近年在臨床工作中見到的青少年,大都背負着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標籤。連五、六歲的小孩子,都不能幸免。多動症(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診斷,其實多動症定義是包括欠缺專注力和多動兩個部分,任何人如果在六個月內顯示有六種或六種以上不能專注的行為,及不能安定的動作,就可能被診斷為ADHD。
引起很大的爭議
近來常見的對立性反抗症,更是有趣,病徵是任何人連續六個月內與權威人士作對、反抗、不合作、亂發脾氣及怨天尤人等各種行為。餘此類推,所有不聽話的孩子(或大人),都有機會被歸類為對立性反抗症。當然,DSM 的準則也提醒我們,對立性反抗行為可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過渡性行為,不足成為病症,但是這並沒有阻止過多的孩子被歸入病類。
亞氏保加症就更奇妙,其病徵包括與人隔絕,不善社交互動,喜歡重複同一活動、行為及興趣。因為缺乏人際關係的應對技巧,以至嚴重地影響了個人的社交發展及能力。 如此一來,大部分性情孤僻的人或青春期的孩子,都可說是患有亞氏保加症。
精神病患的診斷,其實都是根據一組數字的統計,雖說有多項研究在背後支持,但是若干項目都是疑點重重。DSM即將出版的第五版本,整個諮詢過程中,在歐美行內行外都引起很大爭議,甚至引致一些重要委員的請辭。關鍵是,當孩子出現問題,很多父母都想找出原因,而專家的診斷,起碼為父母帶來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孩子生病了!
有一位資深的心理醫生對我說:「其實病症是專為孩子的父母而設的,如果你不告訴他們孩子患了什麼病,要吃什麼藥,他們就會說你無能!」
教別人與教子女
怪不得我們在一次家庭評估向一位母親提出她孩子正常的一面時,她十分肯定地說:「不單是兒子患有亞氏保加症,丈夫也是患有同樣病症!」 我原以為父母親會很高興知道孩子並沒有生病,但是對這位母親來說,這個病症是完全無可質疑的!
最近接到一個由心理醫生轉介的個案,他在信上說:「這十二歲的孩子從小就長期接受藥物治理,他被懷疑患有讀寫障礙,在應付功課及考試都有很大困難,他的行為偏激,常發脾氣,最近更有攻擊父母的行為。」這孩被診斷為專注力薄弱(Attention Deficit)及行為失控(Impulsive Control Disorder)。
這種長期用藥物治療的孩子多得很,好在這位心理醫生不只相信用藥,他同時認為如果可以增強父母的管教能力,孩子也許不需長期服藥。
父母的管教,與孩子的發展當然息息相關。但是怎樣才算是管教得宜?卻是一個有趣問題。這孩子的父母都是專業人士,母親尤其是個成功的人事管理專家,她說:「我在教導別人的時候,他們的反應都是十分熱烈的,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但是回到家裏,卻完全沒有兒子辦法!」
單方面徒勞無功
為什麼一個在課堂上叱咤風雲的人物,回到家裏就全無用武之地?這顯然不是缺乏知識的問題;而是腦袋裏明白的東西,並不等於可以付諸實際行動。知易行難,父母管教孩子,是個多層次的情況,有個人的層次,也有夫婦的層次。
最困難之處,就是在個人與夫妻之間的不同模式取得平衡。除非你是單親,管教孩子是個三人舞蹈,必須父母兩人的腳步跳得順暢,孩子才容易跟隨。否則,無論你有多大把握,單一方面的着力,往往都是徒勞無功。
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父母兩人無法彼此配合,造成母親與孩子難分難解。這種情況,母親其實不是教孩子,而是把滿腔情懷,半生的期望和失落,不知不覺地全部投入孩子的管教過程中。孩子不斷地接收這些屬於大人的複雜情懆,一方面變得世故,一方面又為父母憂慮,於是不停觀察大人的眉頭眼額,如此一來,母子愈接近,孩子問題就愈嚴峻。
在我所見到的問題孩子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背景都反映了母子關係緊密,而夫妻關係疏離。就像上述提及那孩子,一方面與母親不斷磨擦,一方面又是形影不離。母子二人每次經過一輪爆炸,都會相親相愛,這種大起大落的激情,正是夫妻之間所缺乏的。有趣的是,這對夫婦並沒有大矛盾,丈夫其實是個大好人,對妻子言聽計從,任勞任怨,為妻子洗衣服,做家務,是個模範丈夫,兒子卻說:「我的爸爸與別的爸爸不同!不要他洗衣服,他也要去洗!」言下之音,是挑戰父親的男性權威。
學習做成功父母
其實,這種質疑並非來自兒子,那是母親長久以來藏在心底的一絲遺憾,一方面享受丈夫的順從,一方面又渴望一個有立場有主見的男人,可以與自己分擔。這種微妙的心態,連她自己都不常察覺,兒子卻全部接收下來。兒子是母親的武士,自然地就會為母親出頭。當然,這個武士為你出了氣,必會回來討賞,那就是要你無條件地順從他。
因此,要了解孩子問題,就要了解父母的心結。父母不一定是對着孩子天天吵個天翻地裂,才會影響孩子。那怕在他們潛意識的一些暗湧,一聲輕嘆,都會走入孩子的下意識,成為他們行為的內涵。
要打救這些被困在藥物中的孩子,父母就要學習做成功的父母,但是那並非只從教子技巧着手,而是趁機整理自己埋在內心的情意結,改善夫妻關係的滿意度,做個無悔無怨的開心快樂人!因為孩子都是父母的守護人,父母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就會有所行動!不幸的是,這些行動往往成為他們的病徵,阻礙了他們自己的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