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 信報
一、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Jack Ma, 1964-),不計政治人物,可算是國際上最出名的當代中國人,然而,最先確認他對電子商業貢獻的是內地央視,早於○四年便選他為「年度十大商界領袖」之一;接着,美國媒介如《財富》、《商業周刊》、《巴隆氏》、《時代周刊》、彭博通訊社以至《福伯氏》(《福布斯》),相繼給他以商業世界最高榮譽;馬雲被《福伯氏》形容為「顴骨深陷,頭髮蓬鬆,露齒歡笑,頑童本色」,這些俱非恭維之詞,加上他身高五呎、體重百磅,與電影電視塑造的商業大亨或大鱷的外形,相去甚遠;可是,這位貌不可人、體不驚人的「小」人物(馬雲自嘲:「男人的才幹與其容貌往往成反比!」),去周更成為英國《經濟學人》重點介紹的人物,該周刊以「阿里巴巴現象」題其封面,且以此為題撰寫「社論」(這種安排極其罕見),還用整整三頁篇幅以〈世界最大的「巴剎」(市集)〉(The world's greatest bazaar)為題,詳細介紹馬雲和他創辦的阿里巴巴集團。
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英文系,曾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英文講師;他不懂電腦、不懂管理、不懂廣告(且不准公司做廣告)亦不用高薪招聘員工,但他洞燭機先,看到電子商業浪潮的到來,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十日在杭州的寓所成立Alibaba.com—這個名字,令筆者以為當時他有個四十人的團隊,哪知骨幹只有十八個人,而平均月薪僅五百五十元人民幣……。就是這樣一家和他的創辦人一樣不起眼的網絡公司,經過十三四年的經營,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二十大網站之一,僱員二萬四千多名,去年度(截至二○一二年九月底)營業額(經手的生意毛額〔GMV〕)一千七百餘億美元(一萬一千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四十億八千三百萬(美元.下同),純利四億八千五百萬;據《經濟學人》資料,同期同類公司亞瑪遜營業額八百七十八億、營收六百一十一億、純利四千萬;eBay的營利數字依次為六百七十八億、一百四十一億及二十六億。
看上述阿里巴巴的營業額,當知《經濟學人》稱它為「世界最大市集」,並非誇大之詞;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再上層樓的可能性極大,以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起飛未久,潛力驚人,一項對消費行為的調查顯示,內地消費者網上購物的數額,僅佔總消費量百分之十(「市場交易」即在零售公司購買佔九成),比起美國的佔百分之七十六,意味內地網上購物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種可說是「無限大」的空間,令市場人士相信阿里巴巴若上市(據馬雲說,該公司已做好一切上市的準備),估計公司的總市值在五百五十億至一千二百億之間(參考數據,「臉書」上市時總市值值一千零四十億〔去周五市值已跌至六百三十億〕),顯而易見,不論哪個數字,市盈率都「比天高」,由於發展前景秀麗,予投資者以無限憧憬,因此以超高P/E上市,絕非奇事。
北京中央電視近十年前便確認馬雲對電子商業的貢獻,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阿里巴巴建立的B2B(企業與企業間的營銷關係),成為中國廠家與海外買家交易的主要電子平台;阿里巴巴的附屬公司淘寶(Taobao)及天貓(Tmall)這二個B2C(企業與顧客的直接交易)網站,幾乎囊括了購買本地及海外商品的網上市場—打開這些網站,其「代售」的商品數之不盡〔據說接近十億件商品,包括多種海外名牌〕,除了毒品和魚翅,真的是應有盡有。
二、阿里巴巴的成功,主要是有一套摸清內地消費者心態而發展出來的「商業模式」,舉其犖犖大者,是阿里巴巴迎合小市民貪小便宜的心理,把網絡平台免費開放,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易,阿里巴巴不「抽成」;其盈利來自在線廣告及諸如「網站裝飾」,在這個有超過六百萬賣家的電子平台(為了鼓勵、扶助小廠商,阿里巴巴三年前提供「網商小額貸款服務」〔平均每宗貸款約八千美元〕,至去年底,總貸款額六億多,今年預估達二十億。小額貸款令不少個體戶能繼續經營,是網上賣家大增的原因之一),如何才能吸引「眼球」(準顧客)瀏覽,在數以十萬計賣家中脫穎而出,非花一番工夫「裝扮」不行,這類增值服務因此生意滔滔。
阿里巴巴還看透內地人不信任陌生人的「民族特性」,因此推出支付寶(Alipay),其運作首先是由獨立第三者驗證賣家「貨真價實」(相關費用由賣家支付),然後由功用在保管買家支付的貨款等候賣家提取;支付寶負責「交收」,即消費者買貨時便付款,但在買家收妥貨物後才由支付寶把貨款過戶給賣家,這種安排,順利地撮合了二個互不信任的個體的交易。
由於幅員廣大,運輸網有待開發,內地的傳統零售業不可能開遍窮鄉僻壤,很多三、四線城鎮的居民,購買新產品甚為困難,如今人手一機,阿里巴巴的淘寶網站遂被經濟收入明顯提高的消費者充分利用,現在「遠在天邊」的居民,亦能夠像大城市消費者一樣,以同樣價錢(也許運費〔物流費〕有點差別)購物……。方便及無遠弗屆,令淘寶的營業額遠遠拋離零售業翹楚的國美、蘇寧和百聯等。淘寶的成功,還令過往只能為外國品牌代工的廠商,可以通過淘寶而不必開店出售產品,等於多了一條銷貨渠道,產品適合消費者需求的廠商,便可漸漸擺脫受外商控制而能發展本身的品牌……。
三、阿里巴巴準備上市,肯定是為了打進國際市場鋪路;現在已擁有五億多註冊用戶的淘寶和天貓,成為世界最大網絡銷售商,指日可待。迄今為止,外國廠商利用內地比較上廉價的勞工,直接開廠及找工廠為其品牌代工,這種趨勢相信很快會被扭轉,那一來是美國主催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PTT)的敲定,令南亞諸國自動成為內地廠商的勁敵;一來則是阿里巴巴力拓國際市場,外國買家(尤其是華僑)可以直接通過淘寶等網絡購物,等於外國零售商營業額下降,外廠在華的規模亦會相應收縮!
不過,淘寶和天貓等網站要在海外立足,經營手法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也許是馬雲已決定退下「火線」,只任集團主席的原因。優化經營方式,相信是將於五月十日上任的集團首席行政官(總裁)陸兆禧的首務。
在技術層次,要建立海外買家的信心(及政府的信任),保證不賣假貨、保證不壟斷市場之外,保證買家在一定期限內收貨(在海外得廣建貨倉),亦很重要,換句話說,建立有效率的物流網,刻不容緩;當然還有關稅(和地方稅)問題要克服(中國已被排擠〔或中國根本不想加入〕在PTT之外,關稅因此會是大問題;此外,目前淘寶的運費並不統一,而包裝由各廠商負責,因而良莠不齊(亞瑪遜的劃一包裹則十分浪費,並不足取)……,這些都有待「優化」。
阿里巴巴是民企,其成功會否惹來官企的眼紅症進而多方掣肘,大家拭目以待。《經濟學人》的「社論」說得坦白,阿里巴巴發展的最大障礙來自國內,以政治風險甚高,大銀行已對支付寶搶去它們的生意大有微詞,而中共對這家有「世界上最好的使用數據系統」(馬雲語)意味擁有最多內地人民相關數據的公司,「肯定十分妒忌」。《經人》因此警告,無端規限阿里巴巴的業務發展將鑄成大錯;它的忠告是,該公司有成為世界最大(以市值計)企業的潛質,而在此發展過程中,中國亦會得益。
中環人都知道,阿里巴巴曾在港上市而上市不數年便私有化(原因待財務版同事細說);無論如何,港交所現在不應拱手讓這家巨無霸企業成為納斯達的囊中物!
一、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Jack Ma, 1964-),不計政治人物,可算是國際上最出名的當代中國人,然而,最先確認他對電子商業貢獻的是內地央視,早於○四年便選他為「年度十大商界領袖」之一;接着,美國媒介如《財富》、《商業周刊》、《巴隆氏》、《時代周刊》、彭博通訊社以至《福伯氏》(《福布斯》),相繼給他以商業世界最高榮譽;馬雲被《福伯氏》形容為「顴骨深陷,頭髮蓬鬆,露齒歡笑,頑童本色」,這些俱非恭維之詞,加上他身高五呎、體重百磅,與電影電視塑造的商業大亨或大鱷的外形,相去甚遠;可是,這位貌不可人、體不驚人的「小」人物(馬雲自嘲:「男人的才幹與其容貌往往成反比!」),去周更成為英國《經濟學人》重點介紹的人物,該周刊以「阿里巴巴現象」題其封面,且以此為題撰寫「社論」(這種安排極其罕見),還用整整三頁篇幅以〈世界最大的「巴剎」(市集)〉(The world's greatest bazaar)為題,詳細介紹馬雲和他創辦的阿里巴巴集團。
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英文系,曾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英文講師;他不懂電腦、不懂管理、不懂廣告(且不准公司做廣告)亦不用高薪招聘員工,但他洞燭機先,看到電子商業浪潮的到來,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十日在杭州的寓所成立Alibaba.com—這個名字,令筆者以為當時他有個四十人的團隊,哪知骨幹只有十八個人,而平均月薪僅五百五十元人民幣……。就是這樣一家和他的創辦人一樣不起眼的網絡公司,經過十三四年的經營,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二十大網站之一,僱員二萬四千多名,去年度(截至二○一二年九月底)營業額(經手的生意毛額〔GMV〕)一千七百餘億美元(一萬一千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四十億八千三百萬(美元.下同),純利四億八千五百萬;據《經濟學人》資料,同期同類公司亞瑪遜營業額八百七十八億、營收六百一十一億、純利四千萬;eBay的營利數字依次為六百七十八億、一百四十一億及二十六億。
看上述阿里巴巴的營業額,當知《經濟學人》稱它為「世界最大市集」,並非誇大之詞;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再上層樓的可能性極大,以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起飛未久,潛力驚人,一項對消費行為的調查顯示,內地消費者網上購物的數額,僅佔總消費量百分之十(「市場交易」即在零售公司購買佔九成),比起美國的佔百分之七十六,意味內地網上購物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種可說是「無限大」的空間,令市場人士相信阿里巴巴若上市(據馬雲說,該公司已做好一切上市的準備),估計公司的總市值在五百五十億至一千二百億之間(參考數據,「臉書」上市時總市值值一千零四十億〔去周五市值已跌至六百三十億〕),顯而易見,不論哪個數字,市盈率都「比天高」,由於發展前景秀麗,予投資者以無限憧憬,因此以超高P/E上市,絕非奇事。
北京中央電視近十年前便確認馬雲對電子商業的貢獻,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阿里巴巴建立的B2B(企業與企業間的營銷關係),成為中國廠家與海外買家交易的主要電子平台;阿里巴巴的附屬公司淘寶(Taobao)及天貓(Tmall)這二個B2C(企業與顧客的直接交易)網站,幾乎囊括了購買本地及海外商品的網上市場—打開這些網站,其「代售」的商品數之不盡〔據說接近十億件商品,包括多種海外名牌〕,除了毒品和魚翅,真的是應有盡有。
二、阿里巴巴的成功,主要是有一套摸清內地消費者心態而發展出來的「商業模式」,舉其犖犖大者,是阿里巴巴迎合小市民貪小便宜的心理,把網絡平台免費開放,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易,阿里巴巴不「抽成」;其盈利來自在線廣告及諸如「網站裝飾」,在這個有超過六百萬賣家的電子平台(為了鼓勵、扶助小廠商,阿里巴巴三年前提供「網商小額貸款服務」〔平均每宗貸款約八千美元〕,至去年底,總貸款額六億多,今年預估達二十億。小額貸款令不少個體戶能繼續經營,是網上賣家大增的原因之一),如何才能吸引「眼球」(準顧客)瀏覽,在數以十萬計賣家中脫穎而出,非花一番工夫「裝扮」不行,這類增值服務因此生意滔滔。
阿里巴巴還看透內地人不信任陌生人的「民族特性」,因此推出支付寶(Alipay),其運作首先是由獨立第三者驗證賣家「貨真價實」(相關費用由賣家支付),然後由功用在保管買家支付的貨款等候賣家提取;支付寶負責「交收」,即消費者買貨時便付款,但在買家收妥貨物後才由支付寶把貨款過戶給賣家,這種安排,順利地撮合了二個互不信任的個體的交易。
由於幅員廣大,運輸網有待開發,內地的傳統零售業不可能開遍窮鄉僻壤,很多三、四線城鎮的居民,購買新產品甚為困難,如今人手一機,阿里巴巴的淘寶網站遂被經濟收入明顯提高的消費者充分利用,現在「遠在天邊」的居民,亦能夠像大城市消費者一樣,以同樣價錢(也許運費〔物流費〕有點差別)購物……。方便及無遠弗屆,令淘寶的營業額遠遠拋離零售業翹楚的國美、蘇寧和百聯等。淘寶的成功,還令過往只能為外國品牌代工的廠商,可以通過淘寶而不必開店出售產品,等於多了一條銷貨渠道,產品適合消費者需求的廠商,便可漸漸擺脫受外商控制而能發展本身的品牌……。
三、阿里巴巴準備上市,肯定是為了打進國際市場鋪路;現在已擁有五億多註冊用戶的淘寶和天貓,成為世界最大網絡銷售商,指日可待。迄今為止,外國廠商利用內地比較上廉價的勞工,直接開廠及找工廠為其品牌代工,這種趨勢相信很快會被扭轉,那一來是美國主催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PTT)的敲定,令南亞諸國自動成為內地廠商的勁敵;一來則是阿里巴巴力拓國際市場,外國買家(尤其是華僑)可以直接通過淘寶等網絡購物,等於外國零售商營業額下降,外廠在華的規模亦會相應收縮!
不過,淘寶和天貓等網站要在海外立足,經營手法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也許是馬雲已決定退下「火線」,只任集團主席的原因。優化經營方式,相信是將於五月十日上任的集團首席行政官(總裁)陸兆禧的首務。
在技術層次,要建立海外買家的信心(及政府的信任),保證不賣假貨、保證不壟斷市場之外,保證買家在一定期限內收貨(在海外得廣建貨倉),亦很重要,換句話說,建立有效率的物流網,刻不容緩;當然還有關稅(和地方稅)問題要克服(中國已被排擠〔或中國根本不想加入〕在PTT之外,關稅因此會是大問題;此外,目前淘寶的運費並不統一,而包裝由各廠商負責,因而良莠不齊(亞瑪遜的劃一包裹則十分浪費,並不足取)……,這些都有待「優化」。
阿里巴巴是民企,其成功會否惹來官企的眼紅症進而多方掣肘,大家拭目以待。《經濟學人》的「社論」說得坦白,阿里巴巴發展的最大障礙來自國內,以政治風險甚高,大銀行已對支付寶搶去它們的生意大有微詞,而中共對這家有「世界上最好的使用數據系統」(馬雲語)意味擁有最多內地人民相關數據的公司,「肯定十分妒忌」。《經人》因此警告,無端規限阿里巴巴的業務發展將鑄成大錯;它的忠告是,該公司有成為世界最大(以市值計)企業的潛質,而在此發展過程中,中國亦會得益。
中環人都知道,阿里巴巴曾在港上市而上市不數年便私有化(原因待財務版同事細說);無論如何,港交所現在不應拱手讓這家巨無霸企業成為納斯達的囊中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