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 信報
三這個數字很有意思。從數學上看,三是二與四之間的自然數,又是第二個質數。但若從圖形上看,兩點之間只是構成一條直線,若在直線以外多了一點而成三點,可連成一個三角形,立體得多了。
成語說「三思而後行」,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公冶長》,許多人誤以為這是孔子主張,其實不然。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裏的「再」字有兩個解法,其一是兩次,即二思已足;其二是三思之後再加一次,即四思。不管怎樣解釋,孔子都是反對三思。
孔子似乎是二元主義者,所以他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三個人,相信是「我、你、他」,其中一個是他自己,另加兩個朋友,而且是善與不善兩個選擇,但為什麼沒有介乎善與不善,或者非善非不善的第三個選擇?
其實凡事三思,是相當辯證的,即「正、反、合」三個階段,「正」是一思,「反」是二思,對「正」「反」加以協調而成「合」,便是三思。二思有是有非,黑白分明,很容易流於教條化;三思是從多角度、多方位看問題,有過去、有現在、有將來,看來是比較全面。
中國傳統喜歡「三」的是老子,他的名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什麼是「道生一」?這可理解為處於混沌狀態的宇宙,從無極生出太極;「二」就是陰陽兩儀,「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三」就是陰陽化合能生萬物的「和氣」,「二生三」兩儀化生和氣;「三生萬物」是從和氣衍生出萬物。
另一種解說指道就是太極,「道生一」是太極生兩儀;「一生二」是兩儀生四象(二的二次方);「二生三」是四象生八卦(二的三次方),包括乾、兌、離、震、巽、坎、艮、坤;而「三生萬物」是八卦兩兩相叠衍生出六十四卦可窮天地的變化。這解說又可與《道德經》下文的「萬物負陰而 抱陽,沖氣以為和」相呼應。
將老子《道德經》的「三」與易學掛鈎,則《易經》裏的「三」,自然令人想起「天、地、人」的「三才」。,而且由三可以變六。《易.繫辭》有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所謂「兩之」,就是一分為二,故《說卦傳》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總之,「三」的哲學無處不在。即使佛教,有「佛、法、僧」三寶;修行時講「戒、定、慧」;淨土宗及密宗都講「身、口、意」;邏輯學有三段論式,甚至基督教也有「三位一體」理論一位神而有三個不同的位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