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 信報
不少老闆或管理層反映,許多求職的大學畢業生的履歷很棒,但完全不懂工作,令人啼笑皆非。今時今日,香港父母較從前對子女更百般呵護,卻令孩子習慣事事依賴,一旦離開家門,便對俗事束手無策,甚至要家中父母幫忙解決。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然而家長無法永遠侍候子女;假如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守護者、伯樂、教練(Mentor)及同行者,從小就培養他們有獨立、堅強、善良等品質,子女即使掙脫了父母的手,日後仍可從容面對社會的挑戰。
身為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鋪路,讓人生過得安穩一點,然而我們心目中的「好路」,又是否子女所願?兒童教育工作者、童話書作家許芷茵(Helena)經常接觸親子個案,發現家長子女的期望其實不盡相同,「很難叫家長放棄望子成龍的想法,然而父母心目中的『龍』,也許與子女的定義不同。」
守護——從旁觀察
孩子是主體,並非父母的伸延和補償,Helena指出,若想孩子步入康莊大道,父母的責任是做好四大角色--守護者、伯樂、教練及同行者,要對孩子細心觀察和了解,適當時候施以鼓勵,一旦子女行錯路就幫助調整,於整段人生路中陪伴左右而不被依賴。
顧名思義,守護者就是看顧孩子的角色,然而很多家長都適得其反,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不讓他們有跌倒的機會。「然而,最深刻的教訓就是做錯的那一次。我覺得,只要那件事『唔死得人』,就由孩子去錯吧。」當然,家長要先評估孩子的能力是否足以應付,總不能讓六歲的小孩自行上學;也要了解失敗的後果,是否真的「唔死得人」。父母放手並非撤手不管,而要從旁觀察子女的能力,才是最佳的守護者。
Helena認為有些小事可放手就放,她的兩個子女由六歲開始就要自己執行李,「最大的後果不過漏帶衣褲鞋襪,全都可在異地購買,並非無可挽回。」今天兒子十六歲,女兒十四歲,外遊執行李已不必Helena憂心。相反,Helena曾聘請一個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女生,叫她幫忙訂機票,不懂之餘,反要Helena自己訂;後來女生終於訂好機票,更若無其事跟Helena講︰「我已叫母親辦妥。」子女打工總做不長,也許就是父母造成的。
伯樂——找出潛能
家長要看出子女有什麼才幹,並且讓孩子知道,及早發揮潛能。「在我們的社會,成績好的孩子獲得最多注意,機會也比別人多;在學校,老師讓成績好的學生參加念詩比賽,而非念詩出色的學生。」語文或邏輯智能俱優的孩子,不只中英文科成績好,連帶其他科目也容易有不俗成績,然而並非人人也有這兩方面的潛能,所以孩子學業成績一般的,更要發掘他們的多元智能。
「自省智能較佳的,經常向成年人發問深入的問題,為人有深度,但常被家長與老師誤為胡思亂想。至於人際交往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優秀的孩子,愛講話,學業未必很好,但人際關係不俗,長大後適合從事老師、公關及演講家等工作。」Helena強調,並非所有孩子也可即時有成就,教育的目的也不為功利。
除了潛能,好行為也是孩子的優點,家長應細心留意子女的舉動,並多作讚賞,例如可跟子女講︰「剛才見到你把很想玩的玩具讓給表弟,你很乖,有禮讓。」Helena認為,品德比成就重要。「有好的態度如專注、整齊、全力以赴等,有成就並不難。」她的子女考試成績好,從不給禮物,只讚賞,不想孩子有以獎品換分的想法。
有六歲孩子經常發脾氣,師生都不喜歡他,Helena就跟他講,你不是頑皮,只是控制不了自己,同學才喜歡作弄你,於是那個小人兒點頭回應,他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的。「男孩很開心有人了解和點出問題在哪裏,讓他知道不是所有人也覺得自己頑皮,可挽回沉下去的自我價值。」
有研究發現,六歲以下的孩子,最緊張父母的看法,「父母說孩子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假如父母一沉百踩,子女更抬不起頭做人;Helena建議家長每日讚賞子女三次,「有自信的孩子,不會壞得去那裏。」但切記不可亂讚,「要中point,孩子才知道你是真正欣賞,而不是敷衍。」
導師——教導子女
每個人也想有「人生教練」指點自己,父母自然是最佳人選;要成為子女的導師,必須有兩個條件,首先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孩子知道導師一定可以幫助自己,同時孩子要相信導師是100%對自己好。「家長做不了導師,孩子只好往外求,好的就有老師、師兄師姐成為導師;也有孩子在外四處認『大佬』、『契爺』,誤入歧途。」自己不教,孩子在外就被別人教,有能力的父母應自己擔當這個位置。
「父母」這個身份很長遠,八十歲了還可以做五十歲的兒子的導師,但家長要謹守宗旨,「身為導師,不可有自己的agenda,給孩子意見也不是為了方便自己。」不許孩子夜歸,是擔心他們安危,還是只為管束?若為後者,孩子只會不服氣,也影響彼此關係。
同行——共謀對策
各位家長回想一下,為何自己小時候會反叛?就是因為父母太多話了;Helena指出,父母最不該講的是「一早跟你講過會如此﹗」此句一出,任何孩子也不希望有這樣的同行人。「想一想,朋友受到挫折,我們會施以安慰,但絕不會講『一早跟你講過會如此﹗』這種令人傷心的說話。」這句話的最大功用是顯示父母權威,但同時損害了親子關係。
與孩子同行,就要記住自己跟孩子在同一陣線,遇上難題,須共同商量對策。Helena朋友的兒子本應升讀六年級,因為中文科績低落要留級,她朋友擔心兒子會大受打擊,更想到轉校去逃避。Helena建議朋友讓兒子欣然接受留級的事實,「可跟孩子講,你其他科目也好,但中文科較差,學校怕你升中後吃力,所以想你留級,但不等於不行。」陪孩子接受現實,想辦法在孩子能力以內提升中文科成積,才是同行者的責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