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太極拳內氣通百脈 - 袁康就

2013年2月1日 - 信報

太極拳本身屬於武術拳擊項目,但今天練習的人大部分以此為養生項目。可是,怎樣練才練出養生效應呢?

運動一般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效果。太極拳運動也有這個效益,但不止於此,它亦有更高的養生效驗,其中之一是「氣通百脈」。

氣通百脈是指內氣貫通全身,氣血流注可達大小的經絡。它不但遊走於外而通筋骨關節,也運行於內而養五臟六腑。要達致這個效應,我們必須有針對性的訓練,就是以氣行拳。

格鬥快練習要慢

練習時要有空氣阻力的感覺。這感覺很微細。若能做到,那代表你的肢體動作已有相當程度的鬆柔。僵硬的肢體活動是不能對空氣阻力有任何感覺的。所以,這個訓練也是對鬆柔的訓練。練習的時候要緩慢細勻,愈慢愈好。慢打太極拳才有好的張力感。當然,練習在於慢,格鬥不得不快。

張力就是與空氣對抗的力。我們要加點想像,假設自己用全身的力量去抵抗這股無形的空氣阻力。我們先來一個實驗。我們平肩寬的站立,膝頭微曲,把右手掌提至胸前像半邊抱球勢,手心向自己。當我們的手背往前「掤」出的時候,想像以全身的力量聚壓在掌背上,手肘同步向下微沉,這樣,手背便往前移動數厘米。如果我們的肢體放鬆的話,那數厘米手背前移的動作將牽動整個軀幹移動,包括腰胯以逆時針方向轉軸。

此外,我們感覺到一股氣由右邊背闊肌上傳至右肩膊,繼之而到前臂及腕,節節貫穿,形相上看似是腕在推動掌指前行。整個動作是在放鬆的情況下完成,除了右腳掌外側與左腳掌內側有強大的撐力外,肢體關節僅在浮游移動。前掤動作完成後,我們又可再做。只要把軀幹回收復原便可,即是說,我們要把掤勁放鬆,同時把腰胯以順時針方向回拉,由肩、臂、腕依次逐步把掌指拉回,再向前掤出,反覆練習。右邊出右掌,左邊出左掌,方法與運作相同。

以氣行拳更健康

這種訓練方法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練出內家拳的所謂「整體勁」,擊打力量將不單是那拳或掌的局部力,而是全身每個參與部分力量的總和,因而使擊打效果提高。第二,由於那是全身的參與,技擊動作不單是筋骨關節活動所帶來的運動效益,它也促成內氣運動。中醫認為氣通百脈則身體健康,內氣遊走的範圍愈大,氣脈通暢的程度愈高,有病醫病,無病健康。這是中醫所說的「氣到病除」效應。

太極拳的技擊與其他拳擊運動一樣,不會是緩慢的,拳諺有云「唯快不破」,實戰格鬥必然以快打慢,慢而能勝者必須施展更高的技巧。然而,太極拳訓練除了技擊目的,還可養生,後者更是今天大部分人所追求。倘若你也定位如此,那你就應以氣行拳,讓內氣有更多的運動,使身體更加健康。

作者為註冊中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