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咬字發音能力疑惑 - 梁文德

2012年12月7日 - 信報

惠伩現時兩歲半,今年九月入讀幼兒班,惠伩在學校的適應及學習表現不錯,惟老師及學校同工經常聽不懂惠伩說什麼,但若媽媽在場的話,則可以為惠伩解碼。其實半年多前,媽媽已察覺惠伩咬字含糊,即使媽媽誇張嘴巴動作、刻意叫女兒觀察,其改善也不明顯。最後媽媽只為惠伩安排入讀幼兒班,盼望她自然學曉,經過一段短時間,女兒的說話仍然只有媽媽才明白,於是致電言語治療所,希望治療師解答。

1. 惠伩的咬字發音能力會自然改善嗎?

根據2006年香港粵語發音測試的統計中,發展出一套由兩歲半至六歲兒童的咬字發音能力的發展常模。數據顯示兒童需用數年時間,方可完全正確運用不同的語音。根據常模,惠伩是會有很多語音未能正確掌握,但她的表現和同年齡兒童相距多少則要透過測試才有答案。若果她的語音錯誤在同齡兒童中較罕見,或她的語音錯誤應在兩歲半前發展完成,但卻至今仍犯錯誤,那惠伩的困難不一定可自然改善。

2. 惠伩是否有咬字發音的困難呢?

兒童咬字發音進展會隨日趨成熟,即使家長未必知道語音的發展階段,但我們可用兒童的整體說話清晰度作一個粗略估計。Peter Flipsen教授於2006年研究中建議,於日常對話時陌生人能聽懂兒童(約由一歲至四歲)的說話百分比(說話能明度)可用以下程式推算:「年歲÷4x100=陌生人對兒童說話的能明度」。由此推算惠伩的說話能明度對老師來說應有六成左右,即十次對話中有六次能明白惠伩的說話。現時實情並未如此,所以治療師建議家長不可掉以輕心,似乎惠伩的表現應該要再跟進。

3. 言語治療師能做什麼呢?

惠伩媽媽以誇張示範來引導惠伩,其實也是一種加強兒童對語音認知,令兒童更易模仿。假如靠這個方法,不能令兒童改善的話,治療師會再進一步增加提示,減少語音組合的複雜度,及聽辨目標語音的訓練等不同方向,協助兒童掃除障礙。

作者為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