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 YAHOO新聞
最近友儕間紛紛流傳名校的小一面試題目,年過三十的大人,竟都玩得不亦樂乎。
其中一條來自直資小學的數學題是這樣的:如果媽媽給你十粒糖,兩粒糖紙可換一粒,最後你最多可以吃多少粒?
有些爸媽像我,連看題目都已覺不耐煩;有些數學頭腦較發達的,像挑戰十萬蚊題目一樣,連紙筆都出動了,還是計錯答案。不知是真是假,但據說,這題目只得10%大學生答對。
1○4=10
2○5=14
6○10=40
9○11=30
1○10=?
這條數,我看了半天都理不出頭緒來,最初還以為紅圈內填的是運算符號,卻被一位精於數學的爸爸揶揄,今天的數學科不教運算這麼簡單,教的是解難!解難,做了三十幾年人,我從沒覺得自己解難能力遜於常人,這刻卻被徹底打敗了。原來紅圈代表着缺失的數目字,1○4=10代表的其實是1+2+3+4=10,如此類推便能得出答案。
幼稚園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懂?這是大人們普遍的結語。我倒還多一個疑問:幼稚園的孩子,懂這來幹麼?
這正好讓我想起近日在燒烤場遇到的一件事。我們帶着孩子到西貢燒烤,朋友與七歲兒子在空地打羽毛球,突然有班十來歲的中學男生上前求助,說不懂生爐火,友人二話不說過去幫忙,放好炭,點上火,然後只消扇動幾下報紙,爐火便燃起了。友人本以為男生們會自動自覺拿起報紙來幫忙,怎知眾人齊齊蹺起雙手坐着等吃,完全沒動手的意圖……
如果你問我,燒烤場上的解難能力重要,還是上述數學解難能力重要,我的答案毫無疑問,生火煮食,是求生本能,怎可能不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