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 - 信報
回歸後,香港學生不再是學兩文兩語,變了兩文三語,嚴格說來,應是三文三語才對,除了學繁體字外,還要學簡體字。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要跟內地人打交道,要北上搵食,當然要能讀懂及寫好簡體字。現時,大學裏許多學系的學生都要學簡體字及普通話,其理在此。當然,多學懂一種語文,無論如何總是好事,不是壞事。
在聯合國,簡體字是「官方中文」,無論我們如何堅持繁體字才是正統,在政治上是無法敵得過簡體字的。何況,繁體字的確難寫,民間早有把繁體字簡化的傳統,如中醫的藥方、押店的收據,便是鬼畫符式簡化字,連茶餐廳伙計都寫「0茶」、「E面」。繁體字是否正統,對一般人來說,是無關重要的。百姓也不理會什麼政治正確不正確,但求書寫方便而已。
事實上,行書及草書雖然是藝術,歸根究底,都是為了寫字寫得更快,尤其是一筆過的草書,更是為了方便書寫而出現的。原則上,占飛不反對簡化字,只反對部分簡化字,「爱」(愛)無心、「亲」(親)不見、「灾」(災)無水等,都是為簡化而簡化,破壞了許慎《說文解字》的造字傳統,當然要不得,應盡快改過來。但「众」(眾)、「尘」(塵)等卻簡化得很好,毋須反對。何況,簡化文字、方便書寫,歷代已是如此,今天還有人寫麤、驫字嗎?
弔詭的是,電腦流行,中文書寫變得十分簡易,甚至比書寫拉丁字母更容易、更快速。用電腦打中文,無論多少筆畫的中文字,最多五個字母便能打出來。十五畫的中文字,打五個字母;二十五畫的,也只是打五個字母。有人做過研究,打中文已比打英文、法文、德文等拉丁字母語言還要快。
今時今日,只懂一個中文字的編碼而不懂得寫那個字的i世代,愈來愈多。那個字是繁體或簡體,對他們來說,早已失去意義。還有什麼好爭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