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文化霸權 - 占飛

2012年6月23日 - 信報

這幾年,霸權二字在香港不脛而走,成為社會運動及民間的潮語,地產霸權更幾乎成為不義的元兇。其實,霸權本是政治及軍事用語,春秋時已有五霸,假周天子之名以令諸侯。可是,話得說回頭,霸權無疑是以強凌弱,但至少維持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共同法則。

假若沒有五霸維持當時的「國際」秩序,世局可能更亂。到了戰國時代,霸權不再存在,國與國之間只有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征戰頻繁,民不聊生,百姓更苦不堪言。

人為制度

葛蘭西(Gramsci)借用霸權的概念,提出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的理論,解答以下的問題:為什麼社會現狀得以維持?為什麼受壓迫的人民不會造反?他認為,不單因為政府有強大的武力可以監控鎮壓人民,而且是因為人民相信現狀是合理的,值得保持的;就算現狀不合理,也無法改變,現狀就像地震或海嘯,無法由人力控制,因而無法改變。

文化霸權將人為的制度用意識形態包裝成大自然的規律,例如:因投機炒賣而循環出現的經濟泡沫及泡沫爆破帶來的衰退,被名為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就是把這看作無可避免的大自然現象,而不歸咎於人為的金融資本主義制度。金融大鱷「損不足以奉有餘」,也不是歸咎於產生這類人的制度,而是「人性是貪婪的」。

1929年的大蕭條,導致世界各國政治動盪,皆因當時共產主義、納粹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興起,各有信徒,沒有一套意識形態擁有文化霸權。2008年金融海嘯,雖然催生了佔領華爾街運動、各國人民抗議緊縮政策,但資本主義的文化霸權並沒有動搖。人人都相信:捨資本主義外,別無更好的經濟制度;捨西方式民主外,別無更好的政治制度。各國雖有動亂、騷亂,不同主義的政府上台、倒台,卻沒出現1930年代的政治動盪。

文化霸權之為用,大矣哉!

放諸香港,文化霸權之爭,回歸後日趨激烈。近半年,連使用繁(正)體字抑或簡(殘)體字的問題,都變成文化霸權之爭,最激進的甚至說到,簡(殘)體字普及,就等於香港文化的死亡,未免誇張作大。

即無死所

港人從來都是實用主義者,在英治時期,英語欠佳,便無上進之階梯。不懂英語,更注定永遠是社會的底層。英語的文化霸權,無從挑戰。可是,這沒有妨礙港人建立香港的核心價值。同理,簡(殘)體字盛行,亦不等於認同中國當權者的意識形態。金庸的小說出版了簡(殘)體字版,依然是香港文化的傑作。就算全港都用簡(殘)體字,也不等於香港變了大陸社會。把簡(殘)體字普及說成是香港文化的生死存亡之戰,退此一步,即無死所,不過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已!

更重要的文化霸權之爭,反而在香港的核心價值,由政治制度(問責制、架空立法會……)到公民道德,都一天天遭到侵蝕。過去,香港的成功在於能跟國際接軌,而跟國際接軌的關鍵在港人的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linga franca)水平不錯,可以通過英語掌握國際視野、民主、理性寬容、程序正義等等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隨着港人英語水平大降,跟國際接軌的能力也下降。這才是香港文化的生死存亡之戰,退此一步,即無死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