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培育牛津畢業子女 父母:最緊要快樂成長 - 王家瑜

2012年5月21日 - 信報

一個孩子入讀牛津大學是好彩;三個孩子也是牛津畢業生,就是父母用對了教育方法。李微微和陳文超這一對,沒有對三個子女施行高壓催谷,主張讓他們快快樂樂的成長,反而培育出所有父母欣羨的孩子—不止學業成績超班,更有健康的心靈和正直的品格。要達至這樣的效果,固然要運用得宜的方法,但夫婦同心更是重要的原因。

李微微和陳文超總共育有三名子女,分別為長子、次子和幼女,身為父親的陳文超指三個孩子雖然性格相似,「教育方法各有不同,理念和原則必須一樣。」陳家要求孩子建立「八自」,即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自主、自省和自律,孩子有這樣的根底,往後便可易於管教。「父母如何定義乖和曳?孩子由嬰兒時期開始就傳承了父母的習慣啊。升中後才再管束就難,所以應該由小開始培養。」曾任中小學教師的李微微如是說。

女兒要求購買補充練習

如何保持孩子好學的心?父母必須鼓勵孩子每遇上不懂的事就要追求結果,而追到後父母要給予榮譽。陳文超說,女兒小時候主動要求額外購買補充練習,「她發現老師以補充作業為試題,於是有此要求,以望在考試取得好成績,得到老師、父母的稱讚。我們給孩子的並非物質上的獎勵,而是擁抱、吻等,讓孩子有滿足感,感到有人欣賞自己,而且付出了也有得益。」讚賞也有原則,就是每件事只可讚一次。李微微說,孩子年年考第一的話,那麼就只讚第一年,以後再考第一也不再讚,「這樣便可激勵孩子於其他方面做好來博取讚賞,思考還有什麼事是父母未在阿姨前讚自己的。」

培養學習興趣與品行可以同時進行;陳文超說,不過香港的孩子太寵了,「公主與王子的性格特點就是不懂付出,伸手即可擁有一切;所以要讓孩子培養『付出』的習慣,即使只要他們完成很簡單、容易的任務。」例如子女要看電視,父母要提出條件,「要孩子先完成功課才可達成願望,切記不准馬虎亂做,一定要認真完成任務。有父母發現孩子溫習了整天仍默書不及格,其實是『假讀』,即對着課本但沒專心。」

當然別給孩子太難的任務,例如要孩子溫習十小時才給十分鐘看電視之類。陳文超表示︰「應按能力給予可完成的任務。」李微微補充,溫習期間給予休息,是利多於弊。「休息可讓知識得到沉澱,更加入腦。例如溫習一陣子後可看三分鐘電視,孩子可以將課文內容與電視情節結合,更易聯想。我教書時就要求學生溫習四十五分鐘後休息五至十分鐘,期間不管學生是叫是跳也可以。」

自發溫習可得獎勵

不想孩子在考試前通宵達旦溫習,不妨於平日下功夫,運用陳氏夫婦的「累積讀書法」︰「平日不必特別溫習,只須自發完成功課及溫習默書、測驗便可。去到周末,孩子就要把該學期所教的課本朗讀三次。」陳文超舉例說,在第五周就要把第一至第五周的課本全讀三遍;每周不止重複讀過的課文,也加上新學的內容。「去到學期尾,他們已經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考試完全不必額外溫習。」父母亦不必在旁督促,「只要求孩子讀出聲便可,而且讀完才可全家出外遊玩。」李微微笑說︰「由幼稚園開始培養習慣,年幼孩子不會想太多,不感到辛苦。」

陳文超提醒,溫習後的獎賞要吸引孩子的,例如讓孩子決定周日去什麼地方玩,便能引起學習動機。「父母要有犧牲,如果孩子不肯做,周末就要全家悶在家裏。不過孩子通常悶不了幾多次,之後自然願意照做。」同時亦可在孩子面前利誘,跟他們講海洋公園、迪士尼有什麼好玩,以吸引孩子完成任務。李微微教路,可用小技巧增士氣︰「把已讀和未讀的課本分開,孩子看到已讀過的愈來愈多,很有滿足感,也會愈讀愈開心。」最重要是教導孩子在盡責任後才可享受,有要求就要守規矩;而這種全面性打底的溫習方法,可令孩子追上進度,就有心機學習新事物,亦可保持學習興趣。

學習方面,父母可對子女適當指引,但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不應協助孩子做功課。「孩子做錯功課,老師就會知道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是父母檢查每份功課有否做錯並要求孩子改正,便無法顯示真正實力,一到考試就見底。」

育兒小貼士

•孩子幹出好成績,父母便要給予獎勵,如讚賞或擁抱。

•要求孩子完成特定任務才給予獎勵,例如溫習一定時間後可看幾分鐘電視。

•每個周末的早上,要孩子把整個學期的課文朗讀一遍,才帶孩子外出遊玩,並讓孩子自選遊玩地點,增加溫習欲望。

•讓孩子自行完成功課,父母不應守在一旁指出錯處。

父母態度必需一致

讀書之餘,培養品行也重要,父母態度非常關鍵。陳文超說不贊成「嚴父慈母」或「慈父嚴母」模式︰「兩夫婦的態度應該劃一,否則孩子不知道對錯。」李微微憶述,女兒七歲那年,央求父親讓她去同學家過夜,她買餸回家後才知道丈夫已放行;李微微很不同意,畢竟女兒還小,那位同學也不算相熟,但夫婦倆早有協議,誰先下決定,誰的決定就是最終答案,另一方必須答應。「我們從不在孩子面前吵,不想孩子以為父母互相不疼錫,從而產生不安心的感覺。」她解釋,夫妻各自堅持己見的話,子女仍小,無法理解父母爭吵的內容,隨時錯誤理解父母的想法,以為其中一方對自己不好。另外,當媽媽的也要堅守「話事權」︰「有些母親會跟孩子講︰『等父親回家才決定。』這是白白把話事權放棄,孩子會認為母親沒有權力。」

許多父母只重視成績,卻忽略了品行操守。有校長跟陳文超講,從沒講過要學生精通百般武藝,面試時只是家長自行把證書全拿出來而已,「有些幼稚園或小學校長重視面試時的表現,從中可間接知道家長是什麼人;反而不介意孩子有幾多學識或技能。」經常出席講座分享育兒經驗的陳文超,發現很多校長重視品行多於成績,「很多校長留意孩子的衣服是否清潔,可看出家人有否好好照顧;年幼的孩子玩玩具後會否自行執拾,反映出有能力自理。」愈低班的入學面試,校長愈留意孩子有否足夠笑容,是否來自幸福家庭,而這些重點反而是多數父母忽視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