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 信報
這個新生事物帶來的影響,跟原意剛剛相反。它不單不會增加人的記憶,反之,會使人忘記更多東西。它不會使人更有智慧,只會使人看起來聰明。它使人以為自己見聞廣博,其實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他們會變得更難相處,因為他們表面上變得更有智慧,事實卻不然。
這段文章是占飛從一本名著中撮要出來的,不是逐字逐句翻譯,但自信準確地傳達了原意。讀到這裏,大家不妨猜猜,文章裏說的新生事物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答:互聯網!你便錯了!這是柏拉圖的《菲德洛斯》(Phaedrus)裏的其中一段對話,所說的新生事物是文字寫作。Theuth是寫作(writing)之神,把文字帶給埃及人,祂以為文字可以普及知識,發揚文化,令人變得更有智慧,卻遭Thamus大罵。
口語文化
在文字出現之前,是口語文化。所有文化都起源於口語文化,希臘哲人更喜歡互相辯論,蘇格拉底最著名就是在廣場跟別人辯論,啟迪民智,開創西方哲學。文字及寫作興起,蘇格拉底這個授業解惑的方法遂變得過時。柏拉圖藉蘇格拉底之口說這個故事,痛斥文字並不能令人類更有智慧,反而變得更蠢更膚淺。
文化人及知識分子對新興的「媒介」通常都沒有好感。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是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此後書本、報章普及,意大利人文主義者Hieronimo Squarciafico便憂慮,書本只會令人變得知識上懶惰(intellectually lazy),令人更無心求學。即是說:有書可查,人便不再背誦經典!當人人可以買書自學,便不會再像古時那麼尊重學者老師,教會的影響力亦會大大削弱。什麼爛文都可以印刷成書或在報章刊登,寫作水準會下降,無聊膚淺、淫褻煽情的印刷品將會充斥市場。這番幾百年前說的話,你能說批評得不對嗎?
到電視發明了,又遭文化人指摘為「傻仔箱」。《電視台風雲》這齣電影便透過Peter Finch的口,痛罵電視達十多分鐘,痛快淋漓。時至今天,電腦及互聯網興起,文化人更痛心疾首;尤其是八十前的一代(八十後是名副其實的電腦的一代,千禧後更是手機的一代),深深感受到:自柏拉圖以降兩千多年的寫作文化、自古騰堡以來數百年的印刷文化,開創了近三百年的經濟繁榮,民主人權的發展,培養出「線性」(linear),獨立分析,批判思維方式正受到「生死存亡」的挑戰。
卡爾(Nicholas Carr)的《膚淺者:互聯網怎樣改變我們的思維、閱讀與記憶方式》(The Shallows: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Read and Remember)一書便透過親身經驗指出,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腦袋,把人類通通變成膚淺者。本文開首的一段話絕對可以應用在電腦──互聯網──手機的一代身上。
長篇累牘
今天,我們不能再說,我們讀什麼書,就變成什麼人。應該說,我們怎樣閱讀,就變成什麼人(we are no longer what we read; we are how we read)。卡爾認為,同一篇文章,你拿着印刷書本來讀,跟在網上讀,吸收都不一樣。在網上閱讀,記得的內容及不上書本,因網上閱讀會心散,無法集中。習慣了上網,人的注意力(attention span)會愈趨短暫,記憶力會退化,變得討厭長篇累牘──《紅樓夢》、《戰爭與和平》、《追憶逝水年華》等等巨著,日後會愈來愈少網民問津。由是,人會變得膚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