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 信報
假如,你對我在這裏講兒童語言發展,嘮嘮叨叨囉哩囉嗦深感不耐煩,突然狂情大發,拿起槍指着我的額頭,硬要我講一個——且只准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打包訊息」(take-home message),唔……我想,我會想也不想地回答你:多對着孩子談話吧!
我也自知有點煩,一直在這裏重複語言曝光(linguistic exposure)啦,語言輸入(linguistic input)啦,但其實搬弄賣弄各種懶專業的名詞,目的也只在提醒親子談話的重要。尤其我想一再強調,千萬別讓BB只得咿咿哦哦的回應蒙騙了你。我深切希望時至今日我已開始說服你,他們其實聰明鬼馬得很,且他們很需要你的輸入。跟他們多談話,你的口水沒有白流。
自然,愛辯駁的你,會馬上反唇相稽:你.呃.人!要語言曝光之嘛,何須親自親子談話。科技發達,左有電視、右有互聯網,中英法日意俄孟加拉……要什麼語言就有什麼語言的語言輸入;何止語言曝光,二十四小時超感官轟炸都輕而易舉啦!
有趣噃!理論上這論調確實無懈可擊的,尤其是電視,聽覺視覺刺激兼備,而且沒一秒鐘靜止,簡直是BB得到語言獲得數據的大寶藏啦。然而我想引用一個比較極端的個案,出自Jean Aitchison的「The Language Web」:一名父母俱聾但本身聽覺正常的孩子,他自幼慣於長時間坐在電視前,看電視度日。但這孩子一直到上學後才開始講話。原因?因為直到在學校裏,他才首次有人對他說話。
明顯地,這是個很極端的例子,因為該孩子的特殊背景使他完全對對話(這裏指對着他講的話)陌生。但同時這也是個很有力的證據:不論怎樣辯駁,電視的語言數據跟日常對話中得到的語言數據有本質上的區別。無論熒光幕裏鄧梓峰、當勞曾或當勞德擺出多親切真情的語氣姿態對電視機前面的家庭觀眾講話,到底沒有人(即使是電視迷……更何況是聰明靈巧的BB)會覺得他們真的在向着自己講話。
最重要是,電視或互聯網都提供不了兩大兒童語言獲得的重要元素:一是回應(feedback)。兒童在學習語言中需要大量回應,去強化他們正確的假設及糾正他們錯誤的假設。二是身體語言。需知兒童會從成人身體語言上得到大量語言資訊。研究孩子與成人交流時的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兒童語言學及兒童心理學的大課題。某些語言如中文,基於文法因素(如主語賓語可隨意省略),身體語言更成為明白語言的一大關鍵。而這些,是不管LED電視或最新i乜i物都不能提供的。
事實上,愈來愈多研究證明,將電視作BB的保母,甚至作BB的教師,對他們的發展都有影響。我想多口加一句,在這個雞無雞味,魚無魚味的年代,至少該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讓他們嗅嗅人氣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