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 信報
一般而言,幼兒首先學會並學得最快的,是名詞。
好叻咩?你嘴藐藐地表示。好,聽着:
Ostin tietokoneen tuhannella eurolla.
然後我問你:哪幾個是名詞?如果你在完全不明白的情況下,能準確找得出句中的名詞,難道不是件足以令人驚訝的事嗎?
事實如此,B B每天聽着旁人對他講的說話,嚴格來說,這些都不過是一連串的聲音而已,如果要明白學習這些聲串,B B的小腦袋內,至少要進行以下運算:將一串聲音先分拆成更細的單位:句子丶片語、詞語、單字。找出句子結構,明白各單位之間的關係。明白每一個單位的獨立意思。
還不止呢,如果幼兒能夠學名詞先於及快於其他詞組(如動詞、形容詞、副詞),這意味着如一團飯的他們,其實可能已有能力分辨詞組:「唔,這個是名詞,要快快記低!這個是動詞,屙完便便後先算。」
是真的這樣嗎?有人反駁:B B學名詞有偏好,純粹因為大人跟他們談話中名詞較多。此外,名詞大都有實物為參考,學起上來自然較相對抽象的動詞或形容詞容易。
不過兩點辯駁,依然解釋不了一個根本的技術問題:在一串連綿的聲音中,B B怎樣憑字的形式知道如何區分出名詞?
「子俊,飲奶後我哋坐車去探外婆,睇佢隻狗,好唔好?」聽在B B的耳朵,大概跟「Ostin tietokoneen tuhannella eurolla.」落入我們的耳道一樣。
然而,如果將以上句子翻譯作所謂「媽媽話」呢?「俊俊,飲咗奶奶後我哋坐車車去探婆婆,睇佢隻汪汪,好唔好?」
這一下來,如果B B 從之前的「經驗」,已能分析歸結出一條公式:「但凡疊字嘅都可能有啲嘢喎——喺一啲人或嘢嘅名。」那麼,即使他未聽過以上的話,在翻譯後的版本,他馬上可能留意到哪一些字可能有同一屬性:可能是物有所指的名詞。
英語的媽媽話,名詞很多有疊字: nana、weewee、booboo,或以i音結尾:horse-horsey、dog-doggy、blanket-blankie。拉丁語系(如法、葡、西、意)的媽媽話,充斥叠字名詞:caca、 dodo、joujou;或名詞亦多用「小稱」形式(diminutive form)結尾:bombola-bombolina、 Uccello-uccellino、biscotto-biscottino。事實這是出現在各語言媽媽話中的普遍現象。但這是不是就代表媽媽話有助B B 學語言呢?我真不能妄下定論,充其量我只敢說:媽媽話,可能有啲嘢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