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 信報研究部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及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以至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文獻已證實,人們的投資行為很大程度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投資導航》第三冊有專章介紹各種心理偏見如何影響投資決定。而德國有三位學者研究發現,在金融市場,心理因素或偏見甚至會造成「預測」的羊群效應。
保安問題專家Gaven de Becker在他的《天賦的恐懼》(The Gift of Fear)提到一件真實個案:一位便利店顧客恍若預感到有危險事件即將發生,及時離開便利店現場而避過可能危及本身安全的槍劫案(詳見信研2011年11月15日「金融危機心理透視」)。但Gaven de Becker和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專家分析,那位顧客的避險行動與預測無關,而眾所周知,人類亦根本沒有預測能力。
但金融市場的動力卻來自人們預測(分析)後的投資行為,德國Ostfal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Markus Spiwoks、Georg August University Göttingen的Zulia Gubaydullina、Giessen Friedber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Oliver Hein等三位學者,他們在2011年合著的《墮進眼前陷阱──金融市場分析行為新透視》(Trapped in the Here and Now: New Insights into Financial Market Analyst Behavior)研究報告(下稱SGH報告)亦指出,債市、股市、滙市交易都涉及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對利率、股價和滙價的預測,資產管理經理亦必須對金融市場前景有所預期,才可以部署相應投資策略,金融市場亦陸續出現各種檢驗經濟預測成效的統計模型,而George E.P. Box和Gwilyn M. Jenkins兩位統計學家於1970年代提出的差分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更是最有名的時間序列預測分析方法之一。
TOTA現象



幼稚預測國際化
CF自1989年10月創刊以來,每期都會刊登環球發達國家機構對本國3個月利率和10年期國債孳息的預測(CF定期於月中出版,初時只有德、美、英、法、意、日本和加拿大等7國的利率預測數字,例如2001年9月號刊載的是當年12月的3個月利率以及2002年9月的10年期債息預測數字,換言之,短期利率為4個月前的預測,長期利率則為13個月前的預測;其後逐漸加上西班牙、荷蘭、瑞典、瑞士和挪威,增至12國數據),SGH報告抽取12國合共超過15萬次有關上述兩個時段利率的個別預測數據,並將預測數字與到期日的實際利率比較而計算的TOTA係數(TOTA coefficient),以檢驗預測數字與當時市況的相關性,若TOTA係數數值低於1,即代表預測數字較大程度受當時市況主導。結果發現,美國和德國的預測超過99%受當時市況影響【表1、2】,即使以全部12國接近16萬次的預測統計,98.5%的預測都只是反映當時金融市場形勢,而不是研究未來市場發展可能趨向的預測。

另一造成TOTA現象的就是洪荒時代已深植於人類思維的羊群效應。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ohn M. Keynes,1883-1946)認為,在充滿不穩定因素的(金融)環境,基於個人相信多數人的群體應該有較佳資訊的心理,人們會傾向模仿和追隨群眾的行為。SGH報告作者之一Spiwoks參照凱恩斯的羊群模式進一步推論,將外部資訊挪為己用是最不費力而且減低交易成本(minimal transaction cost)的做法,Spiwoks並將金融市場這種預測模式名為「外部引發羊群效應」(Externally Triggered Herding)。
SGH報告總結指出,過去20年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不斷有新發現,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很多理論已站不住腳,要增進金融市場預測技巧的準繩度,需要在TOTA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此外,行為金融學和卡尼曼等專家的研究早已證實,心理偏見會造成錯誤的投資決定,SGH報告更發現,心理因素甚至主導了經濟預測,投資者在金融市場「打滾」能不格外提高警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