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中醫防治流感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一)

2011年11月29日 - 信報

編按 踏入農曆十一月,寒意漸生,天文台預測本周末的溫度會降至十五度左右,又是流感的高峰期了,為提醒讀者加強注意添衣保暖外,本版將刊載方玉輝醫生及趙成長醫生主編的新書《防治流感全攻略》中,關於中醫防治流感的一篇文章,予讀者參考。

中醫理論:六氣與六淫

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是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是古人從長期的觀察和生活經驗的總結而得來的。六氣會隨着四時氣候變化與生長收藏的規律(意指天地與人體陽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變化。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下,人的身體生理也隨着六氣的變化而自我調節適應,所以正常的六氣一般不易使人生病。

六氣的變化有其一定的規律,但當氣候變化異常,如六氣的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或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寒、暴熱)等,都會使人體的適應力下降,導致疾病的發生。

而中醫學認為,非其時的六氣,便稱為「六淫」。凡因六淫而令人體外感致病的,都統稱為外邪。

感冒是因身體感受風邪所致

中醫學認為,感冒是因身體感受風邪而致的常見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季多見。

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已認識到感冒是由於外感風邪而發病。

《黃帝內經.素問》:「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更是一部闡述外感疾病辨證論治的專書,把外感疾病的傳變、轉歸、治法、預後作系統的分析,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是中醫臨床必讀的經典。

至明清時期,溫疫盛行,很多醫家在治療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對溫病溫疫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及治療日臻完善,逐漸「形成溫病學派」。

流感多由外感疫厲之毒邪所致

中醫學認為,流行性感冒的發生,多由外感疫厲之毒邪所致。其發病特點為病情發展較急重,不論男女老幼,證候多相類似,並且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具高度傳染性。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所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為與一般四時感冒相區別,中醫學稱為「時行感冒」。

甲型流感屬於「溫疫」範疇

根據是次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臨床病徵(包括頭痛、發熱、肌肉痠痛、全身乏力、流涕、咳嗽、咽痛等)、傳染性及流行性等方面,在中醫學屬「溫病」的「風溫」範疇,如已出現爆發大流行,則又屬於「溫疫」範疇。風溫是指感受風熱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清代名醫葉天士所著的《溫熱論》中提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病邪一般從口鼻而入,先侵犯肺經,初起以發熱、惡風、咽痛、咳嗽等肺衞症狀。

本病傳變較快,如病邪從肺順傳到胃,則可表現為腹痛泄瀉;如邪熱逆傳心包,則可見神志異常,甚則可危及生命。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疾病一向重視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因此,在「天人相應,三因制宜」的治療原則下,對於時行感冒的治療,要掌握天時變化,了解地域水土差異,根據病人不同體質特點,達致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

按中醫溫病發展的規律,在治療上一般按溫病衞、氣、營、血進行辨證分型論治,臨床上以衞氣熱最為多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