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

淺談基礎分析 - 陳大為

2011年10月19日 - 信報

基礎分析其實唔係睇數字和計幾個百分比和比率就算。分析這些,無非是為了了解該行業和公司前景如何,有沒有業績向上和業務擴張的可能,會不會有資不抵債和造假的風險,並從中導致公司股價的變化,並以此牟利。而這些因素不是幾個數字就可以代表的。

其實在看數字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一、該公司的創辦人是否尚在積極參與公司業務和決策?如果創辦人已離開,繼任人的表現如何?

二、該公司的股權是否分散到無人有擁有權?

三、該公司的股權/董事會的投票權是否給投資銀行或/和基金把持?

四、該公司是否有專注本業?還是兼營一大堆互不相干的業務?

五、該公司有沒有官司纏身?特別是和操守有關的官司?

六、該公司所處的行業是否已經夕陽?還是公司本身是否夕陽?

七、該公司的債務負擔是否有增加的趨勢,並且加大了資不抵債的風險?

理解以上的條件不難。頭四條主要是集中在企業頂層管治的問題。蛇無頭不行,如果當初令企業成功的創辦人和繼任人都不在,又或者不再專注業務,公司恐難以繼續壯大,甚至生存都成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pple和Steve Jobs。有Steve Jobs的日子,Apple幾近無堅不摧而又帶領潮流,公司盈利和股價節節上升,沒有Steve Jobs的日子,Apple曾幾近破產邊緣(後Jobs時代如何則木宰羊了)。

另一明顯例子是Microsoft,自Bill Gates笑傲江湖後,MS有新產品出嗎?股神「包發達」(Warren Buffett)也面對同樣問題。此外,如果給投資銀行或/和基金把持,他們只會站在對其生意有好處的立場大做收購合併,卻令品牌本身面目模糊,情形如阿里巴巴(1688)現在有一大堆屬下企業,但除淘寶外無一足道之處,反不如未上市時清晰專注。

第五條則要考慮企業本身的操守──操守差,除了影響股價,最怕的是「裝彈弓」連小投資者的錢都欺騙,弄出類似龐玆騙局之類,以致小投資者血本無歸。

第六則要考慮企業的大環境和大策略。如果處於行業本身已經夕陽,企業做得再精甚至做到龍頭,一如柯達(Kodak)之於照片和底片(photos and film negatives)已經被數碼照片大範圍取代,則始終都會因為整個餅都收縮而倒下。

另外一些,例如手機行業,整個行業競爭雖然激烈,但是仍然能推陳出新。可是,如Nokia這般策略錯誤,沒有掌握時機採用Andriod而堅持自行發展Synbian,結果終被Andriod兼容的手機和Apple的Iphone全面取代;公司盈利和股價齊齊做「赤色十月潛水艇」,潛到深淵。當然,有些行業非常基本,無論是可樂、麥當勞、三大採購商等等,但是公司仍要致力維持其競爭力。

第七則涉及風險管理。企業無論營運還是擴張,有一定比例的槓桿和負債,以便靈活運作,是很正常甚至是必須的。不過,負債愈高,在市道艱難,銀行「落雨收傘」的時刻,其「抗擊能力」就愈低。滙控(005)擴張過度,進入高風險如MBS類行業,結果在2007至2009年不得不擠牙膏式的大幅撥備減值,引致資本緊張要供股集資,結果連累誠信破產,公司的表現和股價至今無復當年勇。

以上的問題都只須上網就可以直接查到,除第七項外都不用看財務報表。但是從中得出的印象和理解,不比看完整套財務報表差,很適合沒有時間去詳挖數據的散戶運用。拿到這些印象,配合對股價變化和身邊市道的觀察,就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簡明的分析,效果總比盲目的信奉某幾個數字有把握。

至於另一問題:用基礎分析態度看技術分析,篇幅關係,留待下周詳談。題示:最容易體現此態度的是「唉,隻股穿頭破腳跌到阿媽都唔認得,點算?BUT,佢嘅基礎好穩健既,繼續有盈利,算啦,一於長期持有唔理咁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