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學童忍屎忍到便秘,不與父母同住,不願在校如廁,高危一族

2011年10月21日 - 蘋果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今年3至6月訪問了全港共10間小學的2,318名小一至小六學童,發現12.2%患有便秘。其中沒有與父母同住的學童,有高達28%患有便秘;小一至小二學童也有16.8%人便秘;即使有便意也不願在學校如廁的學童中有16%人有便秘,每天多於 2小時做家課及晚上少於7小時睡眠的學童之中,分別有15%及17%患有便秘。

研究發現多個學校及家庭環境因素,有意無意間鼓勵了學童延遲大便,增加學童患上便秘風險。總研究員、中大外科學系小兒外科及小兒泌尿科名譽臨床副教授譚煜謙說,隨着本港推行全日制小學,上課、返學的交通時間共佔去學童在睡覺以外的一半或以上時間,若學童介意同學眼光等原因而不願在學校如廁,回家後又忙於應付功課及睡眠不足或感覺疲累,會逐漸令學童形成忍大便習慣。大便堆積在直腸會形成宿便,若學童長期忍大便,「忍忍吓就會唔急」,最終失去正常急大便的感覺及影響排便功能。

久而久之導致大便失禁

除便秘外,學童更可能失禁,譚煜謙解釋,當硬如石頭的宿便撐開直腸,不但會減低腸道蠕動推出糞便的能力,同時會令肛門括約肌鬆弛,加上位於宿便上方的糞便液化,液化後的軟便會繞過宿便流出肛門,導致大便失禁。

小學生即使有排便,也不代表沒有便秘問題。病童每次排便可能只排出宿便的冰山一角,故若兒童每周只排便兩次甚至更少,大便過硬或排便時感到痛楚、糞便形狀異常,例如過於巨大或流質、慣性忍大便或大便失禁等,應及早求診接受檢查。譚亦提醒家長應幫助孩子在家建立良好的大便習慣,例如教育孩子每晚在飯後嘗試排便;學校應幫助學童建立正確如廁態度,不要怕醜如廁等。

四種糞便現象

正常:
•條形如香腸

不正常:
•圓粒
•糊狀
•水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