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 信報
埋首數星期,讀畢《景氣循環論》(Business Cycle)一書,自覺獲益良多,特別對大環境有另一番體會。在此寫下讀書報告一則,為各位簡述書中精要之處。
書中起初,作者Lars Tvede娓娓道來遠至1720年的法國金融危機、1837年的美國大崩盤、1873年的鐵路股泡沫,到1932年大蕭條的前因後果。
從歷史所見,蕭條的起因往往是過度的繁榮所至,而且盛衰周而復始,從未間斷。
隨着時代轉變,每次危機的成因有異,政府處理手法不同,形成各種經濟學說的搖籃及實驗場所。因此,若要學習凱恩斯學說,熟習大蕭條時的經濟及政治背景是指定動作。
當公司盈利倒退,常人先考究其運作模式或怪罪管理層而忽略循環因素,原因是循環周期過長或效果不明顯,令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只要研究行業內上中下游之間的互動影響,周期特性其實有迹可尋。
1956年,名為「啤酒戲局」的遊戲,由麻省理工開始風靡至美國各院校。玩家扮演着釀酒廠、躉售商、經銷商及零售商,持續進行訂貨及轉售,以圖獲利。
由於啤酒由製成再運到用家手上有時間誤差,未交貨訂單會持續堆積,甚至高達原來需求的幾倍,而玩家的決定又會擴大了波幅。最後,當供應嚴重高於需求時,行業景氣便重回起點。
非理性驅動因子
該書又以「驅動因子」來解構不同循環因果,而人的非理性是最有趣的「正向因子」,即不斷將事情推向極端,直至殆盡為止。面對應接不下的訂單,廠家多會作出增大產能的決定,直至產能嚴重過剩;股價不斷上升,但愈貴愈有人買……。
最後,作者論及房產、股票、債券、商品、金銀首飾等各自的周期歷史及特質,並將各種循環歸納為︰存貨循環(約4.5年)、資本投資循環(約9年)及房地產循環(約18年)。
由於買地、興建到發售的所需時間較長,房地產的周期最難察覺,但所造成的財富效應最大。美國於2007年經歷一次房地產泡沫,經過3至3.5年的重整期後,經濟可能更見起色。
相比之下,繼1993年的房產崩盤,海南島於2010年再次歷史重演。那麼,整個中國的房地產處於什麼階段?
無論經濟巨輪轉到哪一面,都有合適的投資機會。根據書中記載,若然衰退走了一半路程,非必要消費股及公用股開始走弱,就是時候留意金融、資訊科技板塊及細價股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