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沉悶是抗衡消費主義的犀利武器 - 占飛

2011年7月23日 - 信報

這是一個娛樂至死,連艾未未都叫人「enjoy life」的世界。香港人嘅口頭禪係「work hard, play hard」,或者「work hard, play harder」。如果你嘅生活唔符合多采多姿四個字,咁唔理你賺多少錢,唔單只人哋,連你本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個loser。

哲學家羅素說過,沉悶乃至為重要的道德問題,原因是有一半人犯罪,是因為抵受不了沉悶(Half the sins of mankind are caused by fear of boredom);這不全是戲言。沉悶對於現狀和建制的顛覆,在於它迫使我們啟動思考來正視自己和面對時間,把種種有關權力的運作、生活的處境,以至生命的本質的真相呈現出來。如果社會是一艘航行中的船,沉悶就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把船弄得搖搖晃晃,使得船上的人都害怕起來。

無怪乎我們的建制總是千方百計要殺死沉悶。以電影和電視做骨幹的大眾娛樂工業,所提供的各式各樣集體幻想、奇觀和即時滿足,就是要將我們變成不習慣、不懂得思考、反省和獨處的所謂「沙發上的土豆」(couch potato)。美國的開國元勳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嘗言,要活得自由,就要時刻保持警惕(the price of freedom is eternal vigilance)。在這個意義上,林林總總的大眾娛樂可以說是民主的敵人,因為它們存在的意義,以及操縱觀眾的手段,就是要令他們永無休止地分心,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無關宏旨的事情上(the art of mass entertainment is eternal distraction)。

消費帶來虛假滿足

建制對付沉悶的另一撒手鐧是消費主義。用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社會學家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的話來說,消費主義最善於製造「虛假需求」(false needs)。所謂虛假需求,就是那些被大企業和資本家有組織、有策略地釋放給消費者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給予我們一種虛假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並慢慢扼殺了我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就是那些完全受廣告與潮流支配,以滿足虛假需求為生活目標的人。

享受獨處對抗病態

香港最喜歡用購物和擁有來驅逐沉悶。他們對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科技,有種近乎肉慾的迷戀。日新月異的新產品,對他們來說,不是用來「謀殺」時間的小玩意(gadgets),而是必須第一時間據為己有的「慾望的對象」(objects of desire)。虛假需求的製造和滿足,是香港穩定和繁榮的「生命力」(life force):它帶動生產和消費,創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為香港這個顧盼自豪的消費主義社會提供持續運作的基本能量。

然而,一個視沉悶為洪水猛獸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沉溺於廉價娛樂與成癮性樂趣(addictive pleasure)的「笨下去」(dumbed-down)社會。只要我們善加利用,沉悶可以是我們用來對抗消費主義和擺脫對大眾娛樂病態倚賴的犀利武器。真正懂得獨處的人必然懂得享受獨處帶來的「沉悶」,英國史學家、《羅馬帝國興亡史》的作者吉本(Edward Gibbon)便說過:「我獨處之時最不感寂寞」(I was never less alone than while by myself)。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