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 信報
損人利己,比捨己為人容易做得到。是否要捨己為人,又比以下的道德兩難困境容易下決定:
一個男人如常地在火車軌旁散步,他看到遠處有五個男人正在橫越火車軌。這時候,一列疑是煞車系統失靈的火車高速駛至,男人抬頭一望,火車司機更是昏迷不醒,他眼看那五個男人將無法及時躲開,情況極危急,幸好他剛巧在一支路軌轉換操控桿的旁邊,他本可以立刻拉下桿子,令火車換軌,可是,在另一條軌道上,有一個男人正背向火車走着—問題:你會不會為了救五個人而拉下桿子,犧牲另一個男人?
又有另一個兩難境況:一個學生去水族館參觀,忽然不小心滑倒,頭和頸椎嚴重受創。在場工作人員報了警,並遵從救護人員指示,在救護車抵達之前,都絕對不能移動該名學生,否則他必死無疑。可是,學生滑倒時,碰巧壓着地下水族廳一條供氧管,如果不及時移開他,水族廳裏面五個遊客都會缺氧死亡。你會不會為救五個人,而冒險移開學生?
這些都是哈佛大學靈長動物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研究測驗,名為「是非觀測試」(Moral Sense Test,「是非觀測試」為該實驗室官方網頁中文譯名)。這些測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研究人員認為,是非觀的形成,有時候是並非具體意識,就等如本能反應一樣,在那一剎,你會自發地有這樣的判斷、這樣的行為。對於以上的兩難困境,無論你的選擇如何,你一定有原因去合理化你的決定。
測試得分由一至七,愈傾向救五個人,得分就愈接近七,愈傾向不犧牲那一個人,得分愈接近一(不過分數高低並不表示行為正確與否)。我的得分為三點九,比平均分三點五多出一點,意即我較傾向多救幾個人。不過隨後我在想,如果同樣情境,但是主角身份有所不同,例如那五個在火車軌上的是逃犯,另一軌道上的是我親人,選擇意向會否不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