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 信報
玄學基礎是易理,易理基礎源自對太極的理解。當說太極時,我們便要從無極開始說起。不過,許多人都會把宇宙(即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用太極來代表,用了太極二字給予無限的宇宙時,已把本來無邊無際的時間和空間框實了。大家不妨把太極二字看成方便後人學習的名詞吧,也許外國人會用上「×」(unknown)這個英文字母去代表太極。如果說「有」源自「無」,我們就用了一般人認知的對立性和邏輯性的說法。
既有邏輯性,我們應想到誰創造出「無」呢?怪不得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用一生去追尋宇宙的起源,到最後都要向一位創造「無」的「神」而謙卑低頭。古代易理哲學家稱這位神所做的事為「道」。一個概括性的名詞,是「非常道」,而且是「大道」,即不能以平常的說話去解釋得清楚的大道。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
「有」來自於「無」
沒有人在其一生中可以理性地弄清「神」或者「大道」,愈理性的人應該愈接受「神」或者「大道」的存在,否則「無」就不知從何而來了。在大道內的「無」作「無極」代名,以哲理性來說,它是已包含一切的「無」。若以物質性來說,「無」是一種狀態,但不是絕對的「無」,因為已有虛無混沌的「物質」存在的狀態﹔「有」,哲理性來說,是相對於「無」才知道他的存在,只是一個概念性的詞語﹔若以物質性來說,它也是一種狀態,不是絕對性的「有」,因為沒有「無」,「有」亦不會存在。那些在「無」內已存在的「物質」,是要經過變化後所產生出新的物質時,那時才是「有」。物質各有自己的屬性(後歸納於五行八卦內),物質會跟自己的屬性積聚融合,成為了所謂的「太極」。
比喻說,人可以被看成一種物質,因為積聚性而融合成群成族,各有自己的生存文化(也可說成一種屬性)。既有屬性就有對立性的存在,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對立性用陰陽去代表它們。從現代的知識知道陰性的東西會下降,陽性的東西會上升,好比冷氣下降,熱氣上升一樣,但如果我說這個講法只不過是從一個角度觀察出來的結果,因為在一個圓的太極裏,根本不知哪一邊是上升或下降,我這樣說,大家可以接受嗎?若你接受,證明你可以跳出看事物的規範 (paradigm),有潛質啓發自己,體會玄理變化之道。
陰陽交感生萬物
我還是回頭說說陰陽吧。當有陰陽屬性歸了類的東西積聚到某一程度時,會出現上升或下降,一升一降就有交感,產生變化,會衍生不同的東西。這個過程,早在三千多年前,充滿科學性和睿智性的《易經.文言.乾》就點出來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在自然條件下,帶有相同結構性質的物質,才可以容易溶合成新的東西,也好似卵子和精子結合成人一樣,這是《易經.繫辭傳》所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萬物由陰陽交感而生,沒有陰陽,哪來兩儀和以後把萬事萬物納入的八卦?
陰陽二字早見於《易經》,五行則見於《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那麼,陰陽跟五行有關嗎?有。因為五行可以再分陰陽的,有所謂陰金(例如軟的真金)和陽金(例如硬的金屬)。陰陽五行之說最後奠基於漢章帝劉炟在白虎觀這個地方召開了一次長達數月的官方經學會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大型易學研討會,其後班固把會議的結論撰集成書,這就是術數書其中一本以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經典《白虎通》了。
另外,漢朝鄒衍的《五德終始》也是利用陰陽五行的相剋來詮釋歷朝的替代,《史記.封禪書》也有記載:「黄帝得土德,黄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鳥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端」,鄒衍說夏朝以木剋黃帝土而得天下,商以金剋夏木,周以火剋商金,而秦則以水剋周火,那是以五行相剋之理解釋為何會改朝換代,黃帝時代屬土,夏朝屬木,木剋土,夏取代了黃帝﹔商朝屬金,金剋木,故商取代了夏﹔跟着就是周火剋商金,而秦水剋周火等等,無論大家信不信五行之玄說,幾千年以來,它不只被應用於政治,也廣泛地被應用於各種術數。
古希臘亦有五行
大家不要以為五行之說無稽,原來西方科學思想中,約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已經出現了類似中國五行的記載。在亞里士多德哲學著作中,「以太」(Ether)被視為水、火、土、氣之外的第五種構成物質世界的元素,在十七世紀時,天文學家笛卡兒就用「以太」來說明他宇宙論的「漩渦說」。在光學方面,從十七世紀的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到十九世紀稱自己為「上帝恩典的耕耘者」的揚格(Thomas Young),他的「光之波論」說,也採用「以太」作為傳遞光波的媒體。而惠更斯亦是光物理科學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建立了向心力定律,提出動量守恆原理,改進了計時器,也發現了獵戶大星雲和土星大光環的人。而十九世紀的物理學更稱為「以太物理學」(Physics of Ether),可見類似中國五行之說,也是西方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但我們——中國人,比西方人早了二千多年已研究五行了。
可否上載其他文章呢?
回覆刪除由7月至今,因為本人對文相濡先生之文章感興趣
回覆刪除